□徐黎一崔玉婷邵世新文/图 最近几天,市区建院未来城的颜女士为给自己找月嫂犯了愁。“家里老人临时出了状况,不得已才想起来请月嫂的。这一打听才知道,很多正规中介的月嫂都要提前半年排队预约。”笔者了解到,颜女士的处境并不是个案,这仅是港城家政业的一个缩影:社会需求量大,但好月嫂却并不好找。 专家认为,港城家政业应当利用好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培育更多具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家政人才,摆脱“中介+村姑”的发展模式,实现整个产业的提档升级。 ■好月嫂难找已成共识 “不提前预约的话,好月嫂的确不容易找到。”在市区海昌路,一家专门提供月嫂、育儿嫂服务的中介机构负责人王其红解释说,现在家家条件都不错,并不差钱找好月嫂。但目前,从事家政服务业,特别是月嫂等专业服务的,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据悉,在2005年以前,我市一般的中介服务公司主要招募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妇女,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人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不仅职业技能缺乏,更普遍缺乏职业精神,工作的流动性很大。 连云区一家中介机构的负责人孙凤琴告诉笔者,由于提供同样的时间和服务,在连云港每月只能赚取3000到4000元,而这些年轻、专业一点的月嫂,在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每月收入至少可以达到7000元,甚至1万元。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不认可和传统观念的扭曲,很多家政服务人员从内心就不认可自己的职业。“要不是为了给儿子攒钱买房,我才不干这个活呢。”在香溢世纪花城,育儿嫂庄玲已经把雇主家的孩子带到了3岁,而她却告诉笔者:“都没跟家里人说是出来做保姆的,说了肯定就不给做了。” ■技能提升方是立身之本 近年来,随着家政服务业市场需求旺盛,包括赣榆、东海、连云等县区都在通过重点扶持家政品牌,对各类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帮助她们提升服务技能从而能够实现就业。“我们将培训送到田间地头,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困难的农村妇女找到就业的机会。”赣榆区妇联相关负责人叶青说,今年赣榆区就启动了“好苏嫂家政乡镇行活动”,共举办了17期,受众约300名。培训人员将培训送到乡镇、送到田间地头,且向贫困单亲母亲倾斜,培训内容除了育婴、月子菜、拖地、吸尘、叠衣服等,还创新性地加入传统国学内容,鼓励她们成为勇敢的母亲、善良的妻子、合格的月嫂。而从2012年开始,赣榆区已对4000余名农村妇女进行培训,让她们转岗成为合格的家政服务人员,从而成功地走上就业岗位。 不仅如此,行业内部也在发生改变。“公司尝试从月嫂入手,重点招募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女性进行技能培训和实训,这样培训出来的服务人员更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孙凤琴说。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为了能够让更多客户满意,该公司采取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开展岗前、岗中、提升转岗的职业技能阶梯式系列培训,坚持对家政人员进行每月至少一期的岗前培训,对上岗员工进行每周一次的岗中跟踪培训,培训到位、训练有素、家庭受益。而为了提升家政人员的专业性,经常做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大赛。去年,在连云区妇联的指导下,该公司分别在4月、6月、8月和11月开了月嫂、育婴师培训班,培训合格上岗人员200余人。 ■转型升级需要更多改变 虽然是传统产业,但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人们需求的提升、专业细分,家政业似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契机,而对于港城家政业来说,更是一个转型升级的机遇。 业内人士分析,家庭服务业企业目前绝大部分都是微利小企业,要改变人们对家政从业人员“低人一等”的看法,首先需要从政策入手,如通过税收、社保补贴等手段,将该行业从业人员平等纳入就业保障范围,不让他们游离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保障之外,真正把家庭服务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进行必要的扶持,引导帮助一些诚信经营的家政公司做大做强。 此外,转变社会特别是从业人员的观念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无论是妇联还是劳动保障等部门,在对家政人员的服务专业性、技能提升等方面进行培训的同时,也应当注重这部分人群的心理教育、疏导。“家政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安全。”孙凤琴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家政人员的素质提升不能仅表现为会做菜,会给新生儿抚触,优良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建设,对于家政人员长期的职业发展也非常重要。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