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创建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把高效课堂与学生终生发展相联系,真正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于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效课堂建设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创建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 可以说“高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呢? 所谓“高效”,是指教学用最少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构建的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所以若想在新课改中真正成功,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心理健康角度首先培养完善学生人格。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关。把高效课堂与学生终生发展相联系,真正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于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 有这样一组数据: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1]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如果不及时引导,将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笔者所在的团风思源实验学校又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全寄宿公办学校,学校主要招收贫困山区学生、留守儿童、移民学生和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内留守儿童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几。学者冯静、黄远春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出现更多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症。”[2]学者郭文姣、黄俊伟认为,“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初中生出现更多的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等。”[3]在这样一种校情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下,创建“高效课堂”可以说绝非易事。作为团风思源实验学校的一名老师,我尝试着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力求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一、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语文作文教学课堂中,要写一篇有关人物性格的习作。为了加深人物的印象,教师可在课堂上请同学们任选一位班上同学,从他的外貌、性格、神态等方面进行描绘。注意不说出其名字,让同学猜猜看他是谁?通过设置“他是谁”的游戏,既锻炼了同学们上台演讲的胆量,也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自己学会了如何去形神兼备地刻画人物。这样整节课上,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深入。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