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四川师范大学在西部大开发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15周年之际,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组织编撰《回忆西部大开发》丛书,并将其作为全国政协2014—2015年重点工作之一,按照四川省政协工作部署要求,四川师范大学参与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的重点图书《回忆西部大开发.四川卷》的征编和撰稿工作,形成了《四川师范大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四川师范大学:在西部大开发中坚守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与责任》《西部大开发中的“川师大现象”》3篇口述史文稿。3篇文稿从侧面反映了西部大开发15年来四川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现将文稿刊载于后。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周介铭口述 邓爽 何凤鸣 整理)

1999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这是中央从总体上把握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其中一员,我们一致认为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树立超常规、超前发展的意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扩大规模,改善条件,提高质量,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四川师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在扩大办学规模基础上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目标。
学科建设:博士点从无到有
2006年1月初,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06〕4号文件精神、四川师大已批准新增为博士授予单位。同年1月23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又传来学校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两个学科通过评审的消息。当时,整个校园沸腾了,师生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一年正好是师大建校60周年,真是双喜临门,5月16日校庆日那一天,我们举行了“建校60周年暨申博成功庆祝大会”。为了这一天,师大等了几代人;为了这一天,师大人守候了20年。
当时学校的申博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承受着来自校内校外的巨大压力。学校1997年第一次提出博士授予权申请,在申请增列的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二。2003年,同类院校纷纷被批准增列,而四川师范大学仍然未能如愿。这一年的7、8月份,学校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科建设工作会及一系列的专题会议,当时在校的校领导、老领导、副处级以上干部、学位委员会成员、各硕士点负责人、各民主党派代表共济一堂,摸家底、查问题、找原因、明差距,共商学校学科建设大计。制定并实施了《关于确立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决定》等一系列旨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文件。
2004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文理并重,特色鲜明,集教学、科研和服务为一体的学科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争取建设好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文理科基地,是学校成为博士授予权单位的学科建设近期目标。此一时期,四川师范大学科研成果不断增加,学术水平日益提高,学科建设达到了新水平。截止2005年4月,四川师范大学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全省共有20个),省重点学科1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机构5个,硕士点42个,硕士点比三年前增加了14个,一级学科覆盖下的硕士点总数达到64个,省重点学科增加了6个,省重点实验室也从无到有。学校新建成龙校区1000余亩,新增教学、实验用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新建图书馆用房1.2万平方米,新增图书资料67万册。完善了校园网络的建设,实现了办公管理的信息化。教学、科研设备经费投入达7150万元。
2005年,我们第三次向申报博士单位发起冲击,按理说“事不过三”,有了前两次的申报经历,这一年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并非如此,四川师范大学“申博”的道路走的很艰难。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祁晓玲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做过这么难的事,似乎是在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