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多所学校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普遍知道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但并不知道如何正确防护和预防艾滋病。有高校开展防艾讲座,仅有七八名同学参加,校园防艾面临尴尬。还有高校社团曾在学校尝试大规模发放安全套,却被学校提醒要“收敛”。
相关社团的活动,的确因友情提示收敛了,他们不敢再举行类似的活动。但是,“收敛”之后的后果谁来承担?据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近5年来,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年增长35%。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报告现存活15-24岁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9152例。
一边是校园防艾被冷落,一边是触目惊心的数字,这两者形成巨大反差。如果校园防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感染艾滋病的青年学生必定会减少。
让人不理解的是,防艾为什么不能堂而皇之地走进课堂?仅仅借助课余那些遮遮掩掩的讲座、被要求各种“收敛”的活动,能达到什么效果?那些不断增长的数字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效仿国外学校的相关做法。我本人在英国小学呆过,全程旁听过他们的性教育课。小学六年级(相当于国内小学四年级的年龄)学生,就要上专门的性教育课。授课者不是孩子们平日里的教师,而是专业人士。在全班授课完毕后,还要单独给女孩子上课。性和性健康这个话题,对孩子们不必遮遮掩掩。
我女儿在国际学校读书,课程完全与加拿大高中同步。他们高一时有门课程叫做Planning,其中包括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学生要学习相关的性知识,通过一次笔试。另外,还要专门拿课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避孕套,每个学生在特定的模具上一一向老师演示正确使用避孕套的方法。因为每个学生平时的每一次作业、测试、课堂实践的成绩都会及时录入成绩平台(没法过段时间补录),所以,没有一个学生敢松懈——这涉及到是否能够顺利通过这门课程,是否能够拿到该门课程的学分。
说实话,我的孩子也和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性格含蓄内敛,在上这一课程时有些别扭,周末回来还跟我交流她内心的不自在。当时,我就跟孩子说:“我非常感谢你接受的教育,学校真正在为你们今后的健康与幸福负责。在课堂上,你们初步了解怎样的性关系是健康美好的,你们掌握了保护自己安全的防护措施。作为一个母亲,我对这门课程充满感谢。你现在的不自在我能够理解,也许要等很久以后你才能理解学校对你们的善意与爱护。”
国外当然也有青少年学生因为不安全的两性关系而感染艾滋病。但至少,他们不是在完全蒙昧无知的状态下感染的。政府和学校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履行了必要的教育职能和监督职能——将性教育列为必修课程,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接受这部分知识。
我期待,在我们国家,性教育、防艾活动,不再被要求“收敛”,而是正大光明地走进课堂,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必修课程。(作者沈丽新,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21次入选“锐评”栏目)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