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日,“中国梦·文明行”九龙坡区童演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举行。 记者 李文科 摄
在重庆川剧界,提起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不论是名角还是票友,大家多多少少有所耳闻。这位于白市驿的校园里,川剧成了一门“必修课”。从认识脸谱、流派到学习弦乐、唢呐,从用川剧唱腔演唱唐诗宋词到将经典剧目搬上舞台。唱做念打间,孩子们种下梦想,也为这门传统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手把手教孩子们川剧技巧,并纠正孩子们在川剧表演中的一些小错误。 记者 李文科 摄
沈铁梅当指导老师 想为川剧挖苗子
28日上午,驿都实验学校内,“中国梦·文明行”九龙坡区童演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启动。骄阳似火,孩子们脸上却写满雀跃。原来,校园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
这已是沈铁梅第二次走进驿都实验学校。去年4月,市川剧院授予该校为“川剧艺术培训基地”,身为院长的她前来授牌。仪式上,时年10岁的男生谢宇恒表演了一段现代川剧《小萝卜头》,引起沈铁梅注意。时隔一年,再次来到学校,沈铁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谢宇恒,看看他的功夫有无进步。
谢宇恒个头不高,学过1年多川剧,如今会唱10多曲唱段。在老师配合下,他现场秀了一段《小萝卜头》,依旧唱腔高亢,有板有眼。“节奏感很好,不错!”一曲唱毕,沈铁梅点点头,忍不住拍拍他的小脸颊:“下次唱时,注意眼神、动作就更好了!”
不仅是谢宇恒,提到这里的其他孩子,沈铁梅的语气里充满欣喜。“有位孩子画了幅《金子》,把我的特点都抓住了,像得很。”她表示,作为本土传统艺术,在孩子们身上,川剧的生命得到延续,让人看到希望。
扇子该怎么拿,胳膊怎么抬,如何亮相最吸引观众……指点孩子们身段、唱腔的同时,沈铁梅也有份“私心”,想从挖出好苗子,争取将其培养成专业演员。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要想振兴川剧,就应该从孩子抓起。 记者 李文科 摄
学唱腔学乐器 每周一节川剧课志愿者来帮忙
白市驿素有“川剧之乡”的美誉,自明清以来,川剧就是全街茶、酒馆、栈房中的抢手节目。至今,镇上仍保持着定期上演川剧的老传统。“泡”在艺术氛围中,川剧进课堂,培养出一批批小演员、小票友,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据驿都实验学校校长王小龙介绍,全校2500余名学生,近七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生活起居,更别提艺术教育。如何开启孩子们的艺术梦想?借助本地优势,学校将川剧定为最具特色的艺术课。
每周,3至6年级的孩子都会迎来一节川剧课,学习唱腔、形体动作。美术课上,多了川剧脸谱、服装、道具等特色元素。社会课上,大家还能了解川剧的起源发展。每周二至周四下午的社团活动中,拥有天赋的孩子还能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细细学习唱做念打。担任老师的,大多是功底在身的专业志愿者。
要想学会传统剧目,难度不小。在艺术家指导下,学校自编教材《学川剧》,将唐诗宋词、经典歌谣、精彩故事编进川剧唱词,亲切又好记。白市驿镇川剧团演员冯光霖婆婆成为辅导老师,每周,她都要带来20多节川剧课。弹戏版《锄禾》、《枫桥夜泊》,高腔曲牌版《静夜思》、《江雪》,在她带领下,孩子们咿咿呀呀唱出唐诗,别有韵味。
“锵咚锵、锵咚锵……”川剧活动室内,江北区文联戏剧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方忠和市艺校退休教师陈祖明,正手把手教授5位孩子唢呐、弦乐、打击乐。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