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临朐四中在逐步完善“131”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德育创新,在增强德育实效性方面进行了改进尝试,努力打造和谐德育。该校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尽可能的提供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让孩子们“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发展的更好。
扬弃“单边化”,增强互动性
该校深刻认识到,现代德育必须体现学生的行动主体性和发展性,注重搭建全面交互的载体,构建家长、学校、社会立体化德育队伍,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家校之间的互动形式。
培育德才兼备的教师团队。实施“阶梯工程、青蓝工程、导航工程”,促进青年教师、班主任队伍健康发展。变“1对N”(1名教师对N名学生)为“ N对1” (N名教师对1个班的学生)建立导师关系。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导师身上。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了“导学、导育”关系,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外,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培育自主管理的学生团队。建立自主管理组织,以班级为单位,包括行政管理团队和学生会。优化自主评价机制,共同制定班级公约,采用小组成员捆绑考核。拓展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等。改进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等。组织评价激励,评出自主管理之星和星级自主管理小组,班级每周一评,级部每月一评,学校每学期一评,并将结果计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培育支持教育的家长团队。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学校、年级、班级等三个层面的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班级飞信群,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如在庆五四励志远足活动中,有近百名家长陪师生走完全程。加强家庭和社区的联系,挖掘社会资源,与社区、敬老院等签定共建协议,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
内容“系列化”,彰显实效性
就像植物的生长要经历春种秋收一样,育人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讲究系统的过程。该校按年级确立德育目标,分学段开展德育活动,确立前后衔接、层层递进的系列化德育内容,“分层次、有重点、求实效”开展德育活动。
整合陪孩子一起长大的德育课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整体设计了三大系列和六大专题的德育内容,并把它们课程化。三大系列是:“习惯养成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规划教育”;六大专题是:“生命健康”“安全法制”“诚实守信”“感恩奉献”“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三大系列和六大专题互为补充,在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依序开展。与此同时,结合时政热点、重大节日、学校工作重点,经常性开展诸如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感恩教育等等多样化专题教育活动,实现主题教育常态化。
建设让孩子流连忘返的德育基地。开辟德育实践基地。建成校史馆,搜罗了临朐四中建校以来的大量珍贵史料,比如历届校长的工作笔记、老照片等,学生可以在了解校史的同时,感受时代的变迁,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荣誉室陈列着许其亮、赵国群等老校友的事迹介绍等,激励学生向优秀校友学习,奋发有为,励志进取。高标准建设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团体活动室、游戏放松室等多个功能室,配备了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沙盘游戏成套设备、音乐放松椅等心理学产品。通过疏导、宣泄、减压等途径,健全学生心理品质。
开展跟孩子亲密无间的德育活动。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他们努力避免说教,强调学生自主体验,让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实现德育无痕化。经常性开展诸如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等多样化专题教育活动,实现主题教育常态化。如4月份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征文比赛,5月份开展庆“五四”远足活动,6月份开展“告别童年,拥抱青春”系列活动, 7月份以来的“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等等。
途径“多元化”,重视长效性
促进学生在心理健康、纪律法制、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全面发展,依靠多元化德育渠道、形式,除了不定期开展的活动外,他们把一些常规性的德育渠道精细打磨,形成长效机制。
建设高效课堂,加强学科渗透。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班班建立高效学习小组,不同层次的4-6名学生组成一个互助小组,共同提出组内目标,自己选择响亮的组名。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落实分层思想,优化教学环节,扎实推进以备课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分层达标教学。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