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不良饮食习惯“威胁”健康食育教育已走进甘肃地县小学 |
|
|
|
|
|
原标题: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吃饭

养生食疗方受市民热捧
雾里看花迷人眼
周末一大早,米倩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很多信息在闪,打开一看,有五六条都是关于养生的帖子。其中一帖是关于怎样吃健康的碱性食物,并有减肥案例(成功用5周从125斤减到96斤)引起了她极大兴趣。该帖子上详细列举了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名单,还附上健康吃法和丰富图片,让人看了一目了然。米倩看完该养生帖后,果断地动动手指,将其转发给自己的老公。因为她老公也是个胖子,很需要这样的养生减肥知识。
据统计,近几年,电视节目,各种健康网站以及朋友圈会有不少食疗偏方扎堆,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投入少,材料随处可见。网上各种食补,涉及的材料多是日常可见的食材。见效不明显,效果难以衡量。许多偏方都偏向于调理,补气益血,滋阴补阳等等,难以量化衡量的效果最常出现在效果说明中。许多服用患者也表示,好像吃不吃就是那么一回事。更有人把没效果推到服用时间不够长上;副作用不明显,死马当活马医。由于偏方的材料普通,大部分偏方都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在许多患者看来,所谓的偏方根本不是药,仅仅是食谱的细微变化。但是采访中,仍有不少兰州市民表示或多或少地关注以及转发过微信“养生帖”,并认为其中的不少健康知识很贴心、很实用。有些甚至已成为不少人日常生活的保健准则。
如今,坊间流传的各种养生帖子五花八门,多种食补偏方令人眼花缭乱,云里雾里。对此,从医30多年的退休老中医李珍介绍,虽然这些“养生帖”里面有一部分健康知识内容有一定道理,但是也要因人而异,不可盲从。特别是有些帖子说可以包治百病,甚至可以治疗癌症,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专业医生的微博,不会发布治疗什么病的秘方,更不会给出什么包治百病的药方。因为病人的病情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有一个方子应对所有的患者。所有的健康知识、方法,都是建议性、辅助性的。
“吃对”三餐是健康之本
传统食文化待弘扬
“最近几年,通过养生,靠食疗来获得健康在老百姓中形成一种风潮。但在一个阶段密集地盲目追求不是获取健康的最好方法,纷繁复杂的养生知识需依据自身实际来甄选。”著名膳食营养专家,畅销书《只有营养师知道》主编王旭峰在日前的兰州交流会上指出,吃饭、摄取食物是人的本能,似乎吃是不学自通的本事。可是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吃饭已经不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因为每日三餐的不良习惯而引起的生活方式病问题、饮食平安新问题、食品传统和文化的继续新问题等等,都使得“吃对”三餐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饮食教育的必要性开始被广泛关注。
据介绍,由于现代科技和农业的划时代进步,人类的饮食状况和结构由饥饿时代跨入饱食时代。数千年人类在饥饿条件下形成的摄食经验,继续在饱食时代实践,必然造成了今天的生活方式疾病迅速蔓延;糖尿病、肥胖症、高发的心血管疾病、过敏体质、癌症等,越来越多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2012年国内慢性病一组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病患超过2亿人,肥胖患者1.2亿。糖尿病则达到9700万。在学生中,超重肥胖情况非常严重。一些发达的大城市新问题更加突出。生活条件好了,反而体质下降,问题出在哪里?出在“饮食不当”上!
“怎样吃,吃什么好。听起来人人都会,但并非只是想吃什么吃什么,吃好吃饱这么简单。母亲做的饭菜,几乎对每一个人都是终生偏好的口味,成为影响一生饮食习惯的餐饮内容。可是单纯这样形成的习惯,在今天碰到了种种新问题和挑战。我们现在得慢性疾病,很多人都不清楚,是因为无知,就是最基础的营养知识是缺失的。所以,为了儿童青少年一生的健康,光有充足的食物供给,忽视饮食行为教育显然是不行的。”
举个例子,对早饭应该如何吃,人们都有自己的习惯。有些人喜欢吃包子、油条、炒肝、茶叶蛋等中式早餐,有的人崇尚西式早餐的简单与营养,每天面包、牛奶加果汁,有的人则吃不吃也无所谓。对此,营养专家表示,早餐采用哪种形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食物的种类和比例。我们所说的平衡膳食就是要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只有摄入不同种类的多种不同食物,才有可能满足人体的各种营养需要。导致营养摄入不平衡的原因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搭配不合理。早餐吃不好,会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不吃早餐则危害更大,因与前一天晚餐的间隔时间长达十五六个小时,不仅肠胃、血糖等会产生相应反应,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上午的工作、学习效率。早餐摄入的营养物质应占全天的30%。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