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基层建设 ——全市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撷英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专家走进社区课堂
近年来,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贯彻中央和市委要求,扎实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的建设,尤其是把加强城乡基层党的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一根红线,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社会自治共治,夯实基层基础,取得了丰硕成果。8月19日,全市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召开,对近年来全市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作出了部署安排。这里刊出一组会议经验交流稿件,以飨读者。希望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新形势下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发挥行业优势 构建工作机制
推动基层党建协同发展
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
近年来,市教卫工作党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有关部署,引领系统各级党组织积极融入全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大局,努力推动基层党建协同发展。
统筹规划、服务大局,推动行业党建与区域化党建的有机融合,构建基层党建的“面上互联”机制
一是注重面上统筹。世博期间,部署138个基层党组织与全市154个街道(社区)和乡镇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创先争优活动中,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类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十八大以来,指导各级党组织以区域化党建为重点,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二是落实重点要求。严格落实“双报到”制度,系统90%以上的在职党员完成了到社区报到,50%以上的基层党组织与所在区域各级党组织建立了党建联建、结对共建关系。三是建立联动机制。积极参与各区县区域化党建联盟建设,复旦大学等6家高校与杨浦区委共同发起成立了本市第一个区域化党建联盟,东华大学等高校积极参与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建设。
发挥优势、服务民生,促进系统资源与区域发展有效对接,构建基层党建的“内外互补”机制
一是发挥智力优势,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指导系统各单位加强与驻地党委政府的联系,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共同打造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上海交通大学与闵行区共同建设的紫竹科技园区,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校地合作典范。二是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社会民生。引导高校、医院积极参与服务区域社会民生的具体实践,上海体育学院在杨浦区43个居民区建立了“社区体育实践基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专家远程为社区医院患者读片,方便居民就诊。三是发挥资源优势,惠利区域居民生活。强化系统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目前,80%以上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均向社会开放,部分高校还将校内食堂对外开放。许多高校和医院还推出了科普、艺术、健康等“市民课堂”。
深化共建、服务发展,实现行业领域与社会基层合作共赢,构建基层党建的“协同互动”机制
一是共促解决难题。倡导系统单位和驻地党组织携手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徐汇区枫林街道长期坚持实施双向志愿服务,医务人员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街道党员则成立服务队医院进行志愿服务。二是共筑社区和谐。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弘扬主人翁精神,立足所在区域组建服务团队、认领公益项目、参与志愿活动,形成了华东政法大学“法援”等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三是共推事业发展。鼓励各单位党组织与驻地党组织在人才共育、社区共治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华东师范大学与闵行区江川街道、上海理工大学与杨浦区长白街道等建立了党建联建长效机制,有力推进了校地双方事业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 突出分类指导
着力深化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基层党建工作
宝山区顾村镇党委
面对大居开发建设后快速城市化的新形势,顾村镇党委坚持把贯彻市委“1+6”文件精神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结合起来,把回应群众诉求与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结合起来,着力疏通党的神经末梢,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突出镇党委主体责任,强化领导核心功能
明确抓手、分步推进,确保层层有担当、人人有责任。以村居党组织书记和片区工作例会等为抓手,坚持年初开展基层党建课题专题调研,年中开展阶段性督促检查,年末开展述职报告和考核问效,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找准穴位、精准发力,确保基层党建均衡发展。在老旧小区,试点租赁改造小区房屋作为辐射周边综合性公共党建活动阵地;在农村地区,通过开展来沪人员集聚地党建,组成农村社区工作委员会,制定农村社区公约引导来沪人员参与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方法、破解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大力推行“四三五融六必访”群众工作法,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至少定点联系3人,至少每2个月开展一次走访活动,并建立起“三下三上”的问题收集处理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突出党组织凝聚责任,强化战斗堡垒功能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