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伟 张春铭
新闻回顾
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香和小学 “食育教育”课正式开课,这是源自日本的健康教育课程项目首次引进中国小学课堂。
日前发布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4》显示,当前,我国学生和家长营养素养低,学校食育投入缺位,营养信息混乱,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普遍,与营养相关的疾病日趋蔓延,严重危害着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
同时,食物浪费严重、饮食礼仪逐渐消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越来越多、传统“食”文化面临危机,学生食育问题紧迫。
“小胖墩、豆芽菜”明显增多
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普遍
报告显示,我国部分城市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周有3天以上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4.9%、10.2%和8.7%,有超过80%的中小学生早餐仅包括1类或2类食物,营养质量较差。中小学生普遍食用零食,食用冷饮类、油炸类及薯类等营养价值低的零食的学生比例上升,而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类、谷类等营养价值高的零食的学生比例下降。饮料在中小学生中的消费很普遍,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含糖饮料的饮用比例上升幅度明显,而牛奶、酸奶以及果蔬饮料的饮用比例呈下降趋势。
同时,许多孩子有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常常把心思放在电视上,影响了进餐。有调查显示,北京等7城市中小学生中约有16%看电视、使用电脑、上网时总是或经常吃零食。城市中小学生食用西式快餐比较普遍。一项7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5.0%的小学生食用西式快餐,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58.5%和53.6%。
缺乏食育教育带来的不健康饮食行为,也导致了一些营养相关疾病的蔓延。除了肥胖超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出现了低龄化趋势,正逐渐威胁儿童少年的健康。一项在6个省会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10岁及以上儿童中有5.0%甘油三酯高,2.6%血压偏高,2.7%血糖水平偏高。2010年我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7岁至22岁城乡学生中,仍有超过5%的女生营养不良;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被检出血红蛋白低。
少教师、缺教材、没条件
学校健康教育被边缘化
食育教育一直处于缺位的尴尬境地。
1990年,我国发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了“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而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健康教育课不再是中小学的一门单独课程。2008年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载体,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结合渗透,但没有规定如何具体“结合渗透”,从而造成健康教育课被边缘化。
一方面是健康教育课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是食育课的缺失。在被边缘化的健康教育课程中,内容以预防传染病、培养卫生习惯为主,营养健康教育仅作为其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更没有像许多国家一样开设烹饪课或者让学生参与食堂配餐等活动。绝大多数学校,一直没有独立的食育课程。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列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相关内容,但没有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的适合中小学生的食育类教材。除去课程缺失,薄弱的营养师资队伍也影响了学校食育的开展。在现实教学中,承担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多是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生物教师或科学教师,营养专业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
食育教育中的一项是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受条件限制,许多学校没有食堂让孩子们帮厨,也没有农场让孩子们去体验养殖或种植。而有食堂的学校,大都是全盘包办,餐食和餐具全都摆好,孩子只负责吃就可以了。孩子们无法体会劳动的乐趣和辛苦,更无法学习团结协作和承担责任。
烹饪课成绩与毕业挂钩
国外食育经验值得借鉴
我国是饮食大国,饮食文化悠久、博大、精深。“五谷为养”的蒸煮文化、“药食同源”的食疗保健文化,以及面食文化、米食文化、豆腐文化、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非常丰富。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