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德 1941年出生,天津宝坻人。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学学会顾问。幼承家学,少年时代随蒙师惠夷之赴北京叩拜齐白石、陈半丁诸大师。自青年时代起,先后师从陈半丁、李智超、孙其峰、萧朗、王颂余诸前辈,并广泛向京、津、沪等地名家求教。上世纪90年代首倡“中国学人书画”并深入研究,逐步形成自家书画风格,是中国当代“学人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1999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单位评为“百杰画家”。除出版美术史论专著二十余部外,还有《王振德学人画集》、“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振德》、八卷本《王振德艺文集》行世。
作为一名书画家,王振德追求健康、享受健康的过程不仅融入了文化的氛围,还自成怡情、养心、健体的体系。
怡情 构筑精神家园
“所谓怡情,就是健康的感情。”王振德风趣地说,“人的感情最复杂,如果没有健康的感情,身体练得再好,一生气就全完了。”王振德所说的感情正是感恩和激情。感恩大到世间万物给人的恩惠,小到个人在社会群体中所接受的帮助和支持,王振德都深有体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这是最大的恩德;我有今天的成绩是许多老师培养的;亲人,温暖我们的生活。当然,还有朋友,我60岁之后觉得应感谢自己的晚辈,我办画展、开研讨会离不开这些年轻朋友的帮助。而且年轻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成果也值得我学习。”此为感恩,感恩而有大爱,而有灵感激情,而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创作活力。
王振德今年71岁,从70岁之后就不带研究生了,时间也都是自己的了,但他的社会活动还是不少。如果平时不用外出参加活动,王振德会待在家里读书、创作。王振德认为,创作为他构筑了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
养心 积学懂得大道
王振德平生有两大爱好:读书和创作。在家庭的影响下,王振德读书很早,4岁的时候每天听见鸡叫就起来跟祖父背书写大字了。他主张多看书,以学为乐:“学习可以增长智慧,培养才能。学习也需要勤奋,一勤天下无难事。”读书学习一旦有了勤奋做支撑,也终将有所成功。王振德的画室名为“积学轩”,对于积学二字,他解释说:“积学懂得大道。而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就会感到无限的满足,得到更大的陶冶。如果能够将所学用于社会,自我也得到了升华。”
积学能得大道,也可养心。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老有所学,老有所用,就会老有所乐。“人有两个成长,身体的成长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停滞不前了,然后开始下滑。但精神却可以通过学习焕发青春,达到另一种飞跃。”王振德也是这样实践的。如今王老仍在潜心钻研绘画,他觉得自己现在的创作水平还没有达到心中所期望的境界。“还有距离,但近了。”王老这样说道。
健体 注重身心和谐
王振德的健体方式很简单,就是散步。“散步不激烈,很松弛,又舒筋活血,对身体最好。”当然王振德对健康式的散步也有要求,那就是尽量少说话,否则影响气息。如果晚上有时间,王振德就和老伴儿去海河边上遛一圈。
身为画家,创作本身也是一种锻炼。王振德在进行书画创作时,坐着画小画,稍大的画就站起来挥墨,再大的就仰头在大画板上画,于是,画室的一面墙都被改造成了画板。王振德画画的时候很兴奋,除了变换姿势外,王振德还借鉴了小学生的作息规律。“小学生一节课就45分钟,我也是45分钟到50分钟一休息,起来走几步,做一些伸展运动,再喝点水。”王振德很知老,但又不甘心浪费生命的每一分钟。“老了体力不如从前了,应该劳逸适度,不能拼命。生活有规律,多喝水、睡眠足,适度地锻炼。还要精神活跃,活到老、学到老、追求到老、奋斗到老,用生命创造有益于社会的价值。”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