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作出批示,肯定武义依靠旅游为主的产业推进山民“下山脱贫”的做法和成果,引发浙江全省对武义旅游扶贫富民的聚焦和探讨。旅游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因为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大、周期较长,目前真正令人称赞的案例并不算多。武义曾是浙江省贫困县之一,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期生活在环境恶劣的贫困山区。转瞬十余年,武义依靠生态旅游推进山民“下山脱贫”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具体策略是什么?群众的满意度如何?能给全国旅游扶贫富民工作带来哪些启示?
看,那些下山农民的笑容与喜悦
秋高气也爽,出游好时节。武义牛头山,头顶蓝天白云,怀抱青山绿水。一辆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大巴车和自驾游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进,顿入唯美的大自然,一些游客匆忙用相机定格美景,一辆载满了老年游客的车上,飘出了阵阵欢快的合唱声: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面对即将进入景区的游客,牛头山景区的保安部经理鲍忠伟跟平常一样,身穿保安制服,手持呼叫机,一边有序指挥其他保安人员引导旅游大巴停放,一边满脸微笑地搀扶离自己最近车辆上的老年游客下车。单凭这些情景,人们很难想到,这个看起来训练有素的保安,曾是一个在牛头山土生土长的“放牛娃”。
20多年前,武义县开展“下山脱贫”工程,鲍忠伟家随着全村整体从牛头山搬迁到山脚下,随后进城务工。“住不好、吃不好,钱还少,过年都不好意思回家。”他这样形容当年打工的情况。令他没有想到的是,8年前,武义县里决定把曾经的“穷山恶水”牛头山开发成旅游景区,并且声明景区职工要以当地村民为主。景区正式营业后,鲍忠伟毅然返乡就业,成为景区的工作人员。两年前,在家养猪、种板栗的爱人也被成功录用为景区服务员。他说能在家门口有个安稳工作感觉非常踏实,夫妻俩一年能有近10万元收入,尽管如此,他觉得比在城市挣15万元还要舒适。让他特别满意的是,景区还给员工缴纳了“都市白领”才有的五险一金。
年过六旬的周叶华也曾是牛头山上的村民,如今,他每天穿梭于牛头山景区的25栋由土坯房改造的民宿,负责打扫卫生,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看到有人来访,他放下手中的扫帚,爬满皱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说这些房子是他们老村子的建筑,一直荒废着,没想到,通过景区租赁开发,变成深受游客喜欢的特色民宿。他说自己的儿媳妇也在景区上班,收入比在家务农好得多。但对他而言,挣钱交保险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人老了,总想回到故土,每天跟美丽的山水做伴,觉得高兴。”
粗略统计,牛头山景区共有300多名员工,本地村民超过260名。牛头山景区总经理郑世雄表示,由大量村民组成的服务团队,虽然没有城市酒店、景区服务员形象时尚,但都非常朴实,景区运营近十年,从未发生过游客遗留在景区的东西丢失的事件。“员工好,景区就会更好。”郑世雄说,景区每月都在山上道观举办一次法事,他每次许的第一个愿望便是:员工开心幸福。
与鲍忠伟、周叶华等数百名因在旅游企业就业找到满足感不同的是,随着牛头山和十里荷花等景区的发展壮大,一些“下山脱贫”的村民和周边村原居民则依靠自主经营农家乐享受到发展旅游的红利。
柳城镇新荷村是一个拥有400多人口的畲族村,居住着许多从附近小黄山“下山脱贫”的人们,村支书舒伟雄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这几年看着县里把村附近的荷花田开发成了十里荷花景区,村民便利用搬迁后修建的空新房开办农家乐,全村已有近200张床位,每户每年至少增收5万元。更可贵的是,为了支援家乡发展,在外经商的村民回乡投资开发了老村庄所在的小黄山。如今,小黄山已发展成华东知名的影视拍摄基地。
舒伟雄说:“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四面八方的游客到十里荷花景区旅游,农副产品变得格外紧俏。农民种的板栗原来两元钱一斤没人要。现在10元一斤,抢着要。莲子以前每斤卖20元,现在卖到每斤80元。最近更有游客出高价购买当地村民种植的宣莲,许多游客还会托农户帮忙购置一些当地土特产带回家,这让周边农贸市场商户跟村里农家乐业主很熟,只要看到他们出现在市场,商户们总是笑脸相迎。”
“方方面面的变化很多,但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素质大大提高。”舒伟雄说,许多城市来的游客,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还有的是艺术家,他们进村后很喜欢跟村民交流,有的还给村民集中讲课。他举例说,以前村民在村中乱扔垃圾十分普遍,后来看到进村的上海游客都主动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便跟着模仿,形成了讲究卫生的习惯。记忆犹新的是,曾有一位苏州游客把价值十几万元的戒指落在房间,被村民主动送还,失而复得的苏州游客塞给那位村民500元钱表示酬谢,却被坚决拒绝。这让那位苏州游客现场连称:“你们这样的地方,来100次也不嫌多。”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