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教育先行。作为全省唯一的百强县,肥西县在引领经济发展的同时,教育上也毫不逊色。肥西县坚持把教育均衡放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来定位,推进教育优先发展。
教师县管校聘、校车全县覆盖……在教育改革创新的深水区,肥西教育人果敢进取,一路前行,正努力实现由基本均衡向高位均衡、动态均衡、优质均衡转变,逐步满足百姓就近“上好学”。
优先教育发展,肥西重拳振兴教育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一直以来都是肥西努力和前进的方向。近年来,肥西坚持优先发展,规划先行。肥西县委、县政府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全力推进。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教育振兴五年行动的实施意见》,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均衡发展。县政府成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组,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与职责,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强化督导考核机制,建立县直各部门、乡镇教育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考评制度,并将其列入县政府对乡镇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之一。
一项健全的制度必须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教育均衡发展亦是如此。为此,肥西县建立多维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先后制定了《肥西县普通初级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肥西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肥西县特色示范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从德育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体育健康、艺术教育、科技创新、校园安全、校园文化、语言文字、日常管理、学生的特长活动和新课程推进等多个维度评价学校,积极鼓励各校挖掘各自优势,争创省、市特色学校。目前,肥西县已经有9所市级特色学校、16所县级特色学校、5所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校。
依法督政督学,发挥监督作用。全县设立5个督学责任区,聘任专职督学14人、兼职督学4人、义务监督员11人。依法开展教育督导、督学工作,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开展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行为、教学常规管理、学校自主发展、校园安全和环境卫生、学校常规管理等专项督导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保障机会均等,实行“零障碍”入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肥西县政府服务百姓、惠泽于民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教育均衡”不仅仅表现在教育机会均等化,更意味着让更多特殊的孩子能“上好学”。
一方面,肥西坚持就近入学,严控择校生比例。坚持“划片、就近、免试”和“两个一致”原则,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100%入学。严格按划定学区招收新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零择校”。加大招生政策宣传,增强招生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严格执行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名额分配到各初中的比例为:2012年80%、2013年83.3%、2014年95%。
另一方面,肥西县也建立关爱体系,保障每个孩子公平入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力,实行“零障碍”入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达1432人。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建有留守儿童之家197个,全县留守儿童5964人。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让留守儿童之家成为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第二课堂。
不仅如此,肥西还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群体入学。县级在经费、编制、设备等分配上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要求各中小学必须无条件接收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县特殊教育学校自2012年秋季开设辅读班接收随班就读有困难的残疾儿童。三类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到很好保障,残障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2014年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9%。
此外,肥西加快城区学校建设,严格控制大额班。县政府印发《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规范>的通知》,把有效控制班额和义务教育阶段有无重点校、重点班作为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重要内容,同时列为学校特色创建的“一票否决”事项。历次开学检查,均将班额情况和重点校、重点班作为检查重点,并将检查结果在全县通报。县政府针对城区大额班现象,采取积极措施,加投入,新建、扩建学校,大班额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大班额班级数逐年递减。
加大投入,打造现代化学校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