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马俊骥
10月27日至11月1日,由全国50余家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百余名记者以及网络大V、理论专家、评论员组成的“‘聚焦‘一圈一带’——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团,在6天的时间内,走进“西部经济隆起带”所覆盖的聊城、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泰安等市进行采访报道。
6天时间,采访团成员与6个城市“零距离”接触,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科学发展、加快隆起所迸发出的“齐鲁活力”让人印象深刻。“带内”城市结合各自特点优势,从转型升级、基础建设、城乡统筹、生态共建、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各有特色的“隆起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凤凰涅槃壮士断腕地转型勇气和决心,令人刮目相看。

10月30日上午,“聚焦‘一圈一带’——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枣庄市新闻发布会召开,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术平介绍枣庄市参与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情况。记者 王宗阳 摄

10月30日,“聚焦‘一圈一带’——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来到位于山东枣庄高新区的海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探访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绿色能源基地的成长历程。 记者 王宗阳 摄
转型升级:
“改旧扶新”淘汰落后,差异化隆起凸显城市特色
“在资源逐步枯竭的情况下,如果不转型发展,可能连生存的出路都没有,进入一条死胡同。”10月30日上午,枣庄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术平这样对大众网记者说。
“关乎生存”的论断并不是危言耸听。与先进地区相比,山东西部地区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枣庄为例,这座因煤而建的资源型城市目前煤炭可采量已不足6亿吨,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张术平介绍说,去年以来,枣庄市关停小化工、小纺织、小印染,淘汰立窑水泥,甩掉落后产业产能造成的“发展包袱”,提升改造煤化工、中小机床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行业龙头和制高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装备制造“四新”产业。
10月30日,在位于枣庄高新区的海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从锂电池材料、动力电池及电池组、超级电容器、纯电动汽车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让采访团的记者们睁大了眼睛,绿色能源锂电产业也成为枣庄转型升级的突出代表。
同为资源型城市的济宁市,依托文化软实力,走出了别样的转型升级之路。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济宁将目光瞄准了文化旅游产业。目前,济宁市治理采煤塌陷地2.1万亩,建设中华儒家文化传承创新区,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水浒文化三大产业聚集区初具规模,文化旅游名城的城市名片随着转型升级的深入愈擦愈亮。
根据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共支持西部经济隆起带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649项,研发投入35.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3.4%和27.8%,已实施产业化项目16项,“一带”城市产业优化、信息化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硕果累累。

10月28日,聚焦“一圈一带”——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走进山东盛华农业发展公司,该公司依靠全产业链开发释放“牡丹红利”,成为菏泽牡丹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记者 于潇潇 马俊骥 摄

今天,“聚焦‘一圈一带’——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记者来到临沂市中印软件产业园。
基础建设:
智慧城市实现“云”生活,交通体系缩短城市距离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重点建设,城乡一体推进,基本形成畅通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安全可靠的高标准水利设施体系和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的现代信息通信体系,大幅度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10月28日,采访团的记者们在菏泽市亲身体验到了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便利。在菏泽曹州牡丹园公共自行车租借点,轻便优惠的公共自行车让记者笑言要“骑着自行车完成采访”。据了解,公共自行车运行半年以来,菏泽近3.5万市民办理公共自行车卡,车辆出借达162万辆次。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