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13日,记者随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兰花草艺术基金来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走访了欧普照明“兰花草艺术课堂”项目的3所受助学校。短短两天时间,所见所闻让一行6人感触颇深:有限的艺术资源和师资力量,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还未起跑,就已经落后一程。
面对大山深处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们能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当务之急,在于——
见证爱心善行
10月中旬的青海,早晨已有些凉意袭人。
上午8点,欧普照明“兰花草艺术课堂”项目走访团队驱车从西宁出发。青烟雾霭缭绕,远山几多朦胧。眼前匆匆掠过的艳丽秋景,令人在陶醉中几乎忘记了3个多小时的车程。
此行的首站,是同仁县隆务一寄校(寄宿制中小学校)。走进校园,整齐划一的红色方阵令人眼前一亮,孩子们身背小鼓、手执黄澄澄的小号,极其想要表现一下的兴奋神情溢于言表。
“服装是今年6月我们捐赠过来的,还有一批鼓号队的乐器。听说学校不舍得用,目前还收在库房。”兰花草艺术基金副秘书长宫丽媛边说边走到孩子们身边,看着那一张张满是“高原红”的稚嫩脸庞,她和记者聊起了“兰花草艺术课堂”项目发起的初衷。
评估机构在对全国106所希望小学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近八成希望小学没有专职音乐教师;79.2%的希望小学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没有一所希望小学的音乐器材达标;农村小学的音乐课教学依然以老师教学生唱歌为主。与此同时,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因师资紧缺,美术教学设备不足等原因,开课率低,美术教学质量亟待提升。
“农村学生的艺术潜质和对艺术探索的热忱同城市的孩子一样,他们盼望在课堂上感受美!”宫丽媛说,“兰花草艺术课堂”为希望小学和贫困地区乡村小学建立音乐和美术教室,并配备包括电钢琴、儿童打击乐器、画架、水彩颜料等相应的设施和课程用品。这既是兰花草艺术基金秉承使命、在关爱西部青少年成长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对西部青少年在艺术教育方面需求的有效回应。
在校方带领下,一行人参观了由欧普照明出资建立的音乐及美术教室。一排排崭新的画架上放着彩笔画,精细的走笔和线条让人不胜唏嘘;手摇铃、三角铁、竖笛等乐器琳琅满目地呈现在眼前,其丰富的色彩颇为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供素描用的石膏像和几何体摆在教室一角的桌子上……这些都让同行的欧普照明公关总监陆琼琼感到喜悦和欣慰。
“欧普不仅制造灯具,更传播光与爱。”据陆琼琼讲,这句话经常被欧普照明总裁马秀慧挂在嘴边。欧普成立19年来,随着业务蓬勃发展,回报社会更是尽己所能,至今捐赠善款已逾7000万元。2015年,马秀慧又以个人名义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500万元,其中部分金额定向用于兰花草艺术基金“艺术课堂”项目,包括为青海地区的13所小学购买音乐及美术教学用品等。
现场艺术授课
对于城市的孩子们而言,音乐、美术是再平常不过的课程,然而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却是一种奢望。
在隆务一寄校,欧普照明吴江生产部员工李明楠给四年级一班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异于以往的美术课。从绘画作品的分类,到不同画法的表现形式及色彩使用,让这位临时支教老师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美术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她拿出的每一张塑封印刷美术作品都会引起一片“哇哦”的赞叹声。
看着宣纸上艳丽的国花牡丹,听着同学们相互间的窃窃私语,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关却多杰腾地从座位上跳起来,大声喊出:“雪莲花”,这个一脸雀斑的男孩总是很踊跃地回答李明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虽然知道《蒙娜丽莎的微笑》,可达·芬奇、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这些大师的名字他却是第一次听到。11岁的华却旺西告诉记者,他们从未上过这样的美术课,既新奇又有趣。
“公益看似是为别人做好事,其实收益的却是自己!”看着孩子们高高举过头顶的素描纸,一颗颗大小不一的素描苹果让李明楠体会到了初为人师的快乐。虽然一堂美术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她希望帮助孩子们扩大眼界,塑造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会他们用心去感受爱,“爱美的人都会有一颗善良的心,相信他们长大后会把爱传递给更多人。”
欧普照明中山欧洲项目运营部员工高洁带着五年级的孩子学习京剧脸谱。贴脸谱时,她不小心被手工刀割伤了手,一个孩子在举手示意后走上讲台递过一张纸巾,轻声说了句:“老师,你的手流血了。”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