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特教老师坚守岗位6个春秋做30名智障儿童的“妈 |
|
|
|
|
|
原标题:特教老师坚守岗位6个春秋 做30名智障儿童的“妈妈”---中国文明网 今年39岁的罗丽秋,在通榆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任教,一干就是10年。2009年,她调到刚刚成立的通榆县培智学校,从此开始了她的特教生涯。学生们从最开始的上课拍桌子,课间找不到厕所,到后来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叫罗妈妈,她用爱感动着每一名学生,也感动了无数身边的人。她说:“在这里与以前的教学工作很不一样,面对这群特殊的孩子,就得用百倍千倍的耐心和责任去看护、教育他们,得多重角色集于一身,是老师,是妈妈,也是朋友。”

罗丽秋工作照。图片来源:吉林省文明办
1.意外机缘走进残障孩子的世界
2009年,通榆县要成立聋哑儿童和智障儿童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并在县内选拔年轻优秀教师任教,听到这个消息的罗老师,有些心动了,回到家和丈夫及亲属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亲友中没有一个同意的,都表示:“对正常孩子的教学管理都很困难,更何况是残障的孩子了?他们不是不听话那么简单,而是有的干脆就无法交流。”面对众疑,罗老师还是坚持了己见。

罗丽秋参与编写的部分教材。图片来源:吉林省文明办
2009年9月1日的早晨,罗老师带着满怀的希望和憧憬走进了属于她的课堂,可站在讲台上时却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罗老师说:“课堂上的场景就更不用说了,不停拍桌子的,躺着的、更有的孩子往外跑拽都拽不住。”这要是在以前,她三言两语就可以让五六十个学生安静下来,可现在面对这样的十个孩子,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上了却毫无起色,尤其是她精心准备的课程设计,一点也没派上用场。
此时,罗丽秋对自己那个不经意的决定有些后悔了。就在罗丽秋想要放弃的时候,一件事让她改变了想法。
一天中午,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拉着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来到罗丽秋面前。老人含着眼泪,指着女孩说:“罗老师,这孩子去了好多学校都给退回来了,我年纪大了,也没法照顾她,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了。”
女孩名叫玲玲,由于父亲患有智障、母亲患有精神病,玲玲不仅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疼爱,而且先天也有些缺陷。班上好多学生都是这种情况,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家庭生活极为贫困。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罗丽秋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了许多,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自己就是这些孩子的希望。从那以后,换工作的念头再没有出现过。
2.不断摸索教学方法,无怨奉献爱心力量
走上了这个岗位,一切从零开始,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她自己摸索,学习、实践、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努力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她潜心查阅各种资料,加紧学习,了解智障孩子的特点,平时上课仔细观察揣摩孩子,因人施教。

罗丽秋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为孩子们讲课。图片来源:新华社
同时,她还通过班级内孩子的特点,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为此她还参加学校组织的编写《校本教材》工作,其中由她主编的《趣味数学》和《快乐数学》在全校各年级推广应用,教材主要是教孩子们识别人民币大小、看懂价格、读懂斤数等日常生活中基本数学知识,目的是教孩子们如何买日常生活用品等。她还参加了学校“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学”、“分层教学”、“流动管理教学”、“小步子多循环教学”等符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工作。
12岁的刘立东,患有重度智障,根本无法与他正常交流。不仅这样,他还在你上课时,把小手高高在你眼前扬起,嘴里说着:“气死你。”当罗老师给他换掉尿湿的裤子时,他还在不断的说着:“气死你。”说真的,当时罗老师的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生气、愤怒、委屈……泪水盈满了眼眶。可再看刘立东,依然保持着那招牌式的微笑。他的身上总是伤痕累累,原来是智障程度更重的妈妈造成的。看着他后背上那一块块的疤痕时,罗老师的心软了,痛了。没有了埋怨,没有了指责,更多的只是心疼与不舍。于是上课时手把手地教他,游戏时,和他一起玩插片,搭积木。刘立东在这种爱的呵护下,一天天的成长着,变化着。能数数,知道“1+1=2”,能帮老师拿铅笔,帮他擦拭身上的大便时,也知道说“老师好”了……最让人惊喜的是一天早上,他高兴地跑过来说“给你吃、给你吃。”张开小手,是一颗热乎乎的鸡蛋。那一刻,罗老师怔住了,震撼了,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3.家人由最初的不解,到现在鼎力支持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