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因儿童兴趣和经验演变而生
——杜威学校的实验对解决我国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启发

杜威学校课程设计图
历经4—7岁的积累,8岁班的儿童通过对腓尼基人经商活动的研究,认识到读、写、算在经商贸易活动中的重要而不自觉地想要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幼儿园“小学化”问题迎刃而解。
教育部先后下发多个文件,严禁提前教授幼儿小学教育内容,然而“小学化”问题还是很严峻。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又称杜威学校)是“美国整个教育史上最重要的大胆的实验”,其目的也包括攻克幼儿园提前教授读、写、算这道难题。实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得出了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这为解决我国“小学化”问题提供了镜鉴和启示。
不培养老态龙钟的小博士
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冲动、兴趣与经验
儿童对下雨后形成的水坑会特别感兴趣,他们或跳到坑里去试试水有多深,或往水里使劲跺脚感受水花飞溅,或往里扔东西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或朝水坑扮鬼脸观察水坑中的倒影是什么样子,并不时喃喃自语或与小伙伴讨论,这些就是水坑这种自然现象满足了儿童自然冲动后,儿童的各种自发表现。
经过一番探索,儿童认识到凹凸不平的地面形成了深浅不一的水坑,水花飞溅出去变成了小水珠,扔往水坑的东西有的浮起有的下沉,水坑里的倒影是一个与自己眼睛所看到景象完全不同的颠倒世界,这就表明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接收”了外界反馈,形成了对水坑的经验。
在杜威看来,儿童生来不是一张可以任人涂抹的白纸,他们天生地具有社会性冲动、建造性冲动、研究性冲动和表现性冲动。正是这四种冲动,构成了儿童一切行为的原始动力。
当外界环境满足了儿童的自然冲动时,儿童便会对其产生兴趣,并通过无数自发的声音、表情、游戏、运动、模仿、假装乃至一些无意义的动作来表达,以便与外界环境“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儿童的“分享”行动必然会与外界环境产生交互作用,这是一种给予和取得的过程,即儿童作用于外界环境,又从外界环境那里收回印象和刺激,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儿童进一步积累着经验,从而不断获得认识并应对自己所处世界的技能。
主张在幼儿园中教授“读、写、算”的小学化教育就是一种违背儿童冲动、兴趣和经验而无教育意义的活动,它希望以一种数量化和节约省时的方式来压缩儿童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的时间,把小学内容提前灌输给幼儿园儿童,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学业竞争中崭露头角。
当儿童置身于不能体验到因“分享”内心世界而带给自己欣喜、满足和激动的环境中时,往往会因死记硬背一大堆不感兴趣的知识或学习他可能在长大以后才用得着的本领而变得“老态龙钟”。目前幼儿园儿童中出现“厌学”、“惧学”、近视现象的增多,以及因竞争而导致的儿童抑郁、焦虑、孤僻等问题,就是“小学化”教育压抑自然冲动催促儿童提前长大的后果。
不做“知识搬运工”
教师用“一百种语言”回应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从儿童的冲动、兴趣与经验出发的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教师也能够用自己的“一百种语言”去回应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意味着教师要转变自己“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变为一个儿童兴趣的观察者、研究者,一个适宜环境的创建者、维护者,一个儿童内心世界的倾听者、记录者,一个活动的引领者、支持者。更多时候,教师还得深谋远虑,成为一个倡导者,去发明、推动、规划和创造有利于不同年龄儿童经验不断提升的课程方案。
同样以水坑为例,很多教师要么看不到儿童对其感兴趣的各种表现,要么担心或责骂儿童玩水弄湿弄脏衣袜。而有的教师则会以此为教育契机,密切观察并记录儿童的表现与谈话,提供雨鞋、雨衣、铅笔、画笔、颜料、粘土、铲子、绳子、尺子、收集袋等材料,提醒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描摹、泥塑、彩绘、舞蹈、编故事、测量水坑深度、收集漂浮物和沉积物等方式,把自己对水坑的经验再现出来。为了引导儿童将水坑的倒影与镜子的映像这两种经验联系起来,他们还把一面大镜子放在地上任由感兴趣的儿童爬摸,进而延伸出以倒影为中心的系列活动。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