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人的价值的追求,作为人的生命发展形态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成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生命回归”日益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同时也表现着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把教育与生命发展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也是新课程标准指出的新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努力“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家”。“家”是温馨的情感培植地,是思想自由驰骋、个性充分展现的快乐舞台。在师生共同构筑的家园里,每时每刻师生都在创造并享受着快乐而美好的生命历程。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就是生活。作为课题研究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其生命主体是学生。因此,“生活的课堂”首先我们把孩子看作生命体,把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回归生命、回归生活,日益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同时也体现着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在师生共同构筑的家园里,每时每刻师生都在创造并享受着快乐而美好的生命历程。
1、跨越课堂界限,走向自然社会
陶行知先生曾在1939年形象地指出“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丛鸟笼里解放出来”,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教育的材料、工具、环境范围都可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来,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工程人员都可以成为先生。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课堂形成了一道人为的厚实的“围墙”:这道“围墙”把学生圈在教室之内,让学生辗转在令人疲惫的、可以预知一切的课桌前,学生根本不快乐。我们的教师勇于冲破这道“围墙”,营造开放式的课堂:
(1)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学习的大课堂,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老师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体验、去积累、去发现、去创造。大自然、超市、银行、书店……都成了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场所。到银行去,了解最新的储蓄利率;到超市去,了解商品价格,为春游、秋游设计一个合理的购物方案;到社区去,统计大楼居民的用水情况;到家中,记录一个月的生活开支……
在这无限广阔的空间里,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知识无处不有,感受到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起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习成为孩子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迫切需要。
(2)将生动的生活场景引进课堂
教学中,教师常常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角色迁移,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低年级的数学学科组以“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为课题,以“活动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为主题,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了实践研究;语文学科组着重开展了“在生活情境中大量识字”和“生活作文”等子课题的研究。英语学科组的老师则致力于“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英语会话能力”的实践探索。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通过在情境中的操练,书本知识得以内化,生活技能得以提高,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
(3)将即时生活话题用于课堂
教师十分关注在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等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带进课堂,充实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孩子成长为社会人、世界人。“美伊战争”、“2008奥运会会徽的设计”、“神州五号飞天成功”等国际、国内大事被请进了课堂。
课堂走向生活,生活走进课堂,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的课堂是最活跃的,儿童的学习是快乐而多彩的。
2、跨越学科界限,走向综合教学
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课程综合化的发展。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我们应向学生呈现关于个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世界,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增强学科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学生扩展视野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完整地认识世界,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应关注整个人的发展,促进学生对他所生存的世界形成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构建。教学中,我校教师尝试向学生呈现关于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体世界,淡化学科界限,增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以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提高综合能力。例如:一年级美术《我乘大船去旅游》的教学,老师将美术与世界地理、人文等知识融合,孩子们乘坐自己绘制的游船来到世界五大洲,再用彩笔描绘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这节课,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勾线、涂色,还学会了放眼世界,激发起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此时,美术成了表达孩子们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和向往的独特方式。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