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研中心 赵熙莲
新的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它不仅可以扭转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和低下的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保证。因此我们必须把《品德与生活》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们的眼睛和嘴巴,解放学生们的头脑与双手。同时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此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也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为此教师的角色地位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教师在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是参与学习活动的激发者;创设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活动材料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一、(教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激发者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型)和儿童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对活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浓厚持久的探究兴趣,
1.创设合作与竞争的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目标的互帮、互学、共同协作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向交流,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可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分别充当“指导者”和“再学习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参与的机会。同时,以小组为学习群体又可以进行小组间的竞争活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同样也要求运用这一学习方式指导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转变思想,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创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比如,有的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第一主题单元中的《新朋友 新伙伴》时,【教室是平房的学校,教师可以带着孩子到室外上这节课】,而【教室是楼房的学校也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这节课】。教师用《找朋友》的歌引导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找朋友》的歌曲声中找到自己的朋友并互相问好。之后让孩子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让同学们认识自己。最后让孩子们为自己制作各种名片并把它们交给你想结交的朋友手中,最后各小组对同学手中的名片进行汇总、展示。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体验到了快乐,同时,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注意倾听,在合作中又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又如: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我生活的社区》中的《生活不能没有他们》,我们要能抓住教材中的一句话:“生活在社区里的人,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都有哪些人为我们服务。”并通过这句话来提醒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建立与他人的一种内在联系,从我们离不开他们的服务入手,感受人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并回到本活动的主题:生活不能没有他们。让学生不仅理解其中的关键词“不能没有”,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这种“不能没有”。(比如城里的孩子大多住在生活小区中,他们生活的小区有保安叔叔,以前孩子们每天经过他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通过课堂教学的体验,孩子们清楚地感受到保安叔叔的辛勤工作为他们带来了什么的话,孩子们再经过保安叔叔时不就会投去会心的笑了吗?这样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不就凸显出来了吗?就是说,这节课的重点并不在发现有多少人人为我们提供的服务,而是在于发现背后的情感体验)。再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三主题单元中《小心 别伤着》时,教师如果在讲解了学校里的安全后,让学生带着如“你在周围的同学中还见过那些危险的游戏?危险的活动与动作?会造成哪些危害呢?”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同时还让同学填写事先发给的表格,比一比哪组发现的问题与现象最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多?这样,每个学生不但有动手的机会,并能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知道了在学校里有许多不安全的游戏与活动,并通过小组间竞争,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得整个学习氛围轻松而活泼。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