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们整合原版英文绘本,让孩子们在充满童真、童趣的阅读世界中畅游。
深圳晚报讯 (记者 高申现) 从昨天上午开始,为期2天的全国小学英语研讨会在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以下简称螺岭外校)召开,来自全国的名师们齐聚一堂,开展最新的小学英语创新模式讨论。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范坤表示,深圳在打造现代化和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英语将在语言交流中占据重要位置,“要从小培养孩子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谈道,小学英语要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要还给孩子们学习权。
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早在2007年,该校校长杜小宜就提出“让英语回归生活”。2012年,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成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后,英语科组积极践行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几年来,英语团队着力构建生活化课堂,力求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成长。
杜小宜介绍说,螺岭外校英语科组是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进取的团队,现共有专职英语教师38人。目前,学校英语学科卓越发展,成绩斐然。现有省、市、区学科带头人11人,深圳市兼职教研员1人,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
同时,该校于2007年被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2014年,英语科组被评为深圳市小学英语示范科组及广东省小学英语学科示范科组。
据悉,秉承“生活化课堂,自主性成长”的教学理念,该校英语科组创造性地创设了课堂前哨环节,鼓励学生们积极学用英语,并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化、角色化的语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乐于表达个性观点。此外,教师们整合原版英文绘本,让孩子们在充满童真、童趣的阅读世界中畅游,在语言学习、思维发展和情感浸润中实现全面的成长。
杜小宜表示,近三年来,英语科组初步探索出了生活化英语高效课堂的科学模式,并构建了生活化英语课堂的六大指标,积极推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学的转变,生活教育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并提升其生活化课堂的情感体验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
为了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螺岭外校将美国本土教材《新派英语》与深圳本土文化相结合,对教材进行了生活化的解读与再构。
杜小宜说,首先,英语教师将学科育人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学校积极创设校园双语环境:每周一的双语升旗仪式让孩子们体验了仪式的庄严与英语的魅力;语言文化节、读书月等活动,将学校的英语特色教育立足于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中,使“中华情怀”与“国际视野”成为螺岭校园文化精髓所在。
“学生能够用英语思考、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语言素养、学习素养等综合素养。”她说,教师在教学中以大量的体验式语言习得活动为主,同时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基于主题内容,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共同的育人目标,开发了主题单元,力求整合发挥各学科教育合力,凸显教育的整体性与学科的整合性。
她谈道,学校把培养具有中华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阳光少年作为目标。自2004年起,学校一直采用美国本土教材《新派英语》,共举办了11届语言文化节,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增强了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这位校长表示,目前,学校与香港、澳大利亚等地的多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活动。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