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的生活走进品德课堂
上杭县临江城东小学 林春兰
[摘要]:新课标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才是源自于内心,情真意切,有真实感的。品德课为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大胆开发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源,让儿童的生活走入课堂。
关键词:儿童的生活、品德课堂
问题的提出 :品德教育在我们小学课程中占的时间不少,但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德育教导出来的孩子,却常常口是心非、知行脱节,所思所想与所做所为不一样,课上与课下不一样,校内与校外不一样。在学校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厌学,有些学生自私,凡事只考虑自己,缺乏集体荣誉感,还有的学生不讲卫生,用完的食品包装袋随地乱扔,有些学生还存在骂人、打架、说谎、等不良行为。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学校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传统的德育教学偏重于从教材出发,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没有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真实的流露”,从而将他们的主观意愿转化为现实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何让品德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走进思品课堂,从而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呢?
一、立足生活,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尽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在教材编写中力求贴近儿童生活,但课程、教材文本与儿童实际生活不可能是完全同步、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认为,一定要善于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生成教育主题。即便课程、教材和学生生活所需要的教育主题是一致的,在确定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时,教师也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展开教学。立足生活,根据自身的特点、本地的实际情况,巧妙地甚至创造性的使用我们的教学素材,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这将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变成鲜活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真实的感受生活中的欢笑、烦恼,思考自己在这个场景中的行为,这时的教师只要适时的引导,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案例回放】1:《手拉手 交朋友》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祝贺你们成为一好名小学生。我是王老师。我们以后会在一起学习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等各门课程,做各种喜欢的游戏。我们会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困难。你们遇到困难可以来找我,我会帮助你们的。我们还会成为好朋友呢!现在,先让我们拉拉手交朋友吧!
(老师与小朋友拉手)
师:我们现在是朋友了!老师刚才也简单地介绍了自己,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了解我,有什么问题想问我,你可以现在就来问问我。
(学生积极踊跃地开始向老师提问。师生进行交流。)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已经认识和了解王老师,可是你们之间还不熟悉,现在就让我们互相认识一下,成为好朋友。先想一想,你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认识新朋友的?
(学生自由说。)
师:现在,同桌小朋友之间就用你们刚才讲到的一种方法——自我介绍,来互相认识一下,可以相互问一问自己想知道的情况。
(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师:我们班是一个集体,共有40位同学。那么,你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吗?刚才有一位同学说,我们可以通过一起玩来结交新朋友,那现在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认识和结交更多的朋友。这个游戏就叫“网小鱼”,被捉到的“小鱼”要作自我介绍。
(全班分成四个组开始游戏活动。)
这是一节一年级新生的品德与生活课。当儿童怀着渴望与不安的心情跨进小学大门的时候,他们将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其中首先要碰到的就是如何熟悉新环境,认识新老师和新同学,并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悦。这节课的教学主题和内容针对一年级新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对话的课堂,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案例回放】2:《怎样与人相处》教学片段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