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27日报道
外媒称,来自英国的70名教师被送往上海学习教学方法,以便弄清楚为什么中国学生成绩这么好。这些教师回国后表示,中国的成功教学主要是因为中国采取了西方在过去40年里逐渐放弃的教学方法。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1月25日以《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们可以从中国人身上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为题发表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教育学院高级研究员凯文·唐纳利。文章称,中国人喜欢以板书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法,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经逐渐放弃这种直接的教学方式,转而采用更具协作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控制权。
文章认为,鉴于中国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项目”和“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等国际测试中所取得的成功,西方放弃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似乎是不明智的。
围绕直接讲授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的孰优孰劣,人们进行了许多年的辩论。在传统的课堂上,孩子们按排坐好,教师站在教室前面,直接讲授教学内容并维护教室纪律。这就是直接讲授法。
英国最近发布了一份题为《如何成就一流教学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得出结论认为,澳大利亚教育界采取的许多新教学方法适得其反。
研究证据基本上支持直接讲授法,认为探究式学习法能够激发学习热情的观点没有得到证据的支持。
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英语和数学等科目的课堂上,教师需要直接阐明他们所教授的内容,并更好地利用全班教学法。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韦勒在最近发布的澳大利亚全国课程最终评估报告中指出,在涉及新知识时,最初的教学应该明确直接。

资料图片: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的学生课堂上举手回答提问(摄于2010年11月27日)。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英媒:中国教育体系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延伸阅读英媒:中国教育体系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参考消息网10月14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14日发表题为《向中国式教育取经》的文章称,中英两国计划将中国数学教师派遣至英国,并将英国教师派遣至上海了解中国人的数字头脑为何灵光。
文章称,一个英国教师先遣小组近来在上海取经,学习如何将这些“武器”部署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战争”中。这一计划的逻辑很简单,且不提简单化:上海在经济合作组织(OECD)举办的全球15岁学生数学能力测试中拔得头筹。经合组织是总部位于巴黎的智库。如今英国希望向上海取经,让该国缺乏数学细胞的国人向上海的魔力借一点光,最终让他们像中国人那样有钱。
今年早些时候,时任英国教育部长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访问上海这个中国金融中心,热情谈论赋予英国数学教学系统更多中国特色的好处。但与她的热情赞扬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汇丰(HSBC)近期的一份报告称,高达85%的中国家长考虑将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
如果中国学校真的那么好,为什么还会有那么高比例的家长考虑这样做呢?中国内地的家长完全可以让孩子轻松留在国内、在经合组织举办的测试赢得荣誉,为什么他们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将孩子送到国外完成最后几年的中学教育?
英国保守党貌似对中国某个城市的学生在一项数学测试中的表现念念不忘,很可能体现了世界各地对中国成为全球老大的焦虑。但其他国家似乎不打算批量引进中国教师,以便让本国教师学艺。
当然,每个教育体系都能从其他教育体系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如何避免走弯路。
中国的学生、老师、乃至“虎爸虎妈”,也有许多值得钦佩的地方。
文章称,关于上海在经合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拔得头筹的确切原因,有不少学术性的辩论。有人主张这是基因所致,不过,作者不太相信这种观点—作者有两个中国养女,一个上次数学考试不及格,另一个说数学是她学得最差的一科。
还有人说,上海是中国最富裕、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将上海的测试结果与既包括富裕学区又包括贫困学区的整个国家的结果相比,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个理由也不太站得住脚,因为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中国内陆地区的贫困学生只会更有动力在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澳大利亚的格拉顿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关键在于教学策略,比如对教师给予指导,以及让他们在课堂之外有更多时间。格拉顿研究所称,比如说,上海每名新教师都有两名校内导师,一名负责课堂管理方面的指导,一名负责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但对几名上海中小学教师的不科学调查显示,只在他们入校第一年是这样。这能带来多少差别呢?
还有人说是家长的原因:中国母亲即便不都是“虎妈”,通常也会花很多时间从孩子婴儿时期就教他们基本的算术,而其他国家的母亲满足于用《小小贝多芬》(Baby Beethoven)哄孩子入眠。
最后,还有一个看来最好笑的观点:中文更适合学数学,最理所当然的理由就是中文里“十一”和“十二”摆明了就是十加一和十加二,不像英语那样还要学两个新单词“eleven”(十一)和“twelve”(十二)。
说到底,相互借鉴没错。但要打赢英国人缺乏数学细胞这一仗,仅凭从中国数学教育体制引进“数学教学武器”是不行的—中国国内的许多家长已对这一体制(至少是对高中及高中以上阶段)失去信心。中国家长正在用钱包投票,让自己的孩子告别中国的学校。或许他们知道一些外人不知道的东西。
(2014-10-14 11:47:27)
:美报关注中国教育鸿沟 称歧视贫困者
延伸阅读美报关注中国教育鸿沟 称歧视贫困者
参考消息网9月9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作者海伦·高题为《中国的教育鸿沟》的文章称,中国的教育制度—它提供九年义务教育并严格按照考试成绩录取大学生—在国外常常被盛赞为教育平等的典范。中国学生在国际标准化考试中的一贯耀眼表现更是加强了这一印象。但这一声誉是建立在一种迷思的基础上。
文章称,尽管中国在扩大基础教育普及面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并且在过去十余年间令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翻了两番,但是它也造成了一种歧视贫困者和无门路者的制度,每向前一步都有官僚障碍和资金关卡妨碍社会流动性。
文章认为,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之间的巨大教育鸿沟是主要问题之一。农村学校有大约6000万名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由祖父母照料,因为父母在遥远的城市打工。许多城里学生就读的学校都配有先进设施和训练有素的教师,农村学生却常常挤在破旧的教室里,在合格教师缺乏的情况下费力地学习英语和化学等科目。
文章作者的朋友蒋能杰是一位独立制片人,他拍摄了一部有关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他对作者说:“农村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与城里孩子在学业方面竞争。”他说,在他位于中国中部的老家,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都直接去了广东省的工厂做工,因为“回报比上一所三流大学可观”。
文章称,对于那些跟随父母去城市的农村孩子,接受像样教育的机会同样十分有限,因为政府的各种政策使外来学生无法完全融入。户口制度使农村孩子很难在城里的公立学校读书。许多农民工的孩子只能去学费高昂、教育水平不达标的民办学校读书。广州和上海等城市最近出台的改革措施在提供公平教育机会方面都没有切中要害。
文章认为在有800万外来务工者的北京,入学的前提条件似乎并不旨在促进教育公平,而是为了加重歧视。有些家长通过换工作甚至假离婚来绕开政府规定(区与区之间的规定有所不同)。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最后别无选择,只得把孩子送回农村老家,接受低水平教育。
中国有的地方规定中学生要在户口所在的省份参加高考,而一流大学分配给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招生名额比给其他省市的名额多。
文章称,即便有城市户口,也不能保证孩子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设法进入重点学校的竞争滋生了猖獗的腐败行为。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不惜花数万美元的“赞助费”。在重点中学,比如我曾在北京就读的那所,赞助费最高可达13万美元。此外,父母还可以花钱买到进一步的优势,他们花高价请教师来对孩子进行额外辅导,有关部门对这种做法进行劝阻,但它实际上还是很普遍。
文章说,为了遏制腐败风气,北京今年出台政策,要求小学生就近入学。但是新政并未阻止家长对教育制度下注,反而让资金流向另一个市场。优质学区房成为北京今春最抢手的商品。不少家庭争先恐后地把高端小区的宽大住宅换成小学名校旁边的破败平房。以西城区的一个热门学区为例,一套面积107平方英尺(约合9.9平方米)的平房要价55万美元。
文章称,中国教育一直极为重视考试分数,现在则正演变成另一套数字的角逐。当高三学生走进考场参加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时,他们的机会不仅是由十年寒窗苦读决定的,同样是由补习开销、父母为拿到城市户口而在城里受苦受累的岁月、以及大学分配给各省市的名额决定的。对贫困生而言,战胜困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