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马背上建起第二课堂” 央视昨关注扬大公益团队 |
|
|
|
|
|

央视聚焦扬大“益往黔行”公益团队。 
志愿者和孩子们做手工。 
志愿者和孩子们做游戏。 编者按 昨天是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本报今天为您介绍两个志愿团队的故事。他们一个走进千里之外的大山,为那里的留守儿童送去关爱与知识;一个则将目光投向身边的环卫工,为他们敞开大门,带给他们冬日里的暖意。无论是怎样的志愿行为,都告诉我们,做志愿,最重要的是坚持。 昨天是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以“马背上建起第二课堂”介绍了扬州大学“益往黔行”公益团队。这群志愿者用肩扛,用马拉,将一批批教学物资送进偏僻的贵州山区,让科学世界的大门向这里的孩子敞开。 1 交通闭塞,信息滞后 这里的孩子不知道可乐薯片“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扬州大学的公益团队正在向贵州黔南的大山深处挺进。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马场镇,交通闭塞、信息滞后,马匹是通往山外的唯一道路。寨子里87名学生,只有两名代课老师,虽然只开设语文和数学,但每个年级两天才能排上一次课。 为了帮助山区儿童,同学们在马背上建立起了这个"第二课堂",每隔两个星期就会上山一次,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为山里的娃娃们开设手工、音乐、科技等一系列课程,两年间,他们不仅拿出自己的奖学金,还通过义卖、义演等多种方式为小学校建立了图书室、体育室和科普实验室。” 这是央视新闻频道关于扬州大学“益往黔行”公益团队的介绍。“益往黔行”公益团队团长陈晨告诉记者,他们支教的地方几乎与世隔绝,通往外界唯一的通道是往返需要五六个小时的山路。在公益团队刚开入山区的时候,寨子里唯一的木厂小学只有两名老师,留守儿童达到70%。 “昏暗的教室、石头垒的讲台、光着脚的孩子……贫穷在这里是赤裸裸的,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的场景,突然出现在眼前,狠狠地冲击着内心。”这是2013年3月,“益往黔行”公益团队第一批志愿者对这里的描述。 “这里的孩子大多数从未走出过大山。”志愿者李文慧介绍说,他们没见过高楼大厦、摩天轮、洋娃娃,没见过飞机、火车、轮船,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可乐、薯片、肯德基……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仅仅来自课本和老师的讲解。 2 打零工,办义演 他们用马给孩子驮来教学物资“冰激凌为什么是凉的?长城是建在云朵上的吗?城市的高楼比眼前的大山高……”在这里,孩子的好奇心总是天马行空,他们的问题却让志愿者心酸。 “大山阻隔了孩子们的视野,但不能阻断他们的梦想。”为了打通山寨与外界交流的最后几公里,让孩子们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志愿者们绞尽脑汁。 支教经费紧张,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打零工、办义演、捡垃圾,一分分筹集;山路崎岖,小伙子们用肩扛,用马拉,将一批批物资送进大山。“有好几次,几乎贴着山崖边缘往上走,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事后想来,不少志愿者至今都心有余悸。 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最新的教学器材被搬进课堂。变形金刚、洋娃娃……孩子们分到了各种从未见过的玩具;指南针、风向仪、静电发生器……科学世界的大门向这里的孩子敞开。“每次看到窗外挤满了孩子,看到他们求知的眼神,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租用山民的马匹进山,后来得知是我们的公益行为,每次到山脚下,常会有村民自发免费送我们上去。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们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陈晨说。 从2013年到现在,扬州大学“益往黔行”公益扶助项目已累计为贵州等西部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筹集了20余万元公益物资,援建了图书室、医疗室、体育室等一大批教学设施,为山区输送了20余名支教老师、医疗卫生、科技帮扶等志愿者。 3 根据留守儿童心理 针对性开发公益课程“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孤僻,缺乏关爱,为了让他们能有效地接受知识,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陈晨告诉记者,志愿者们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当地的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公益课程。比如针对留守儿童,开发了“创艺家”手工创作公益课程,和“萌蒙绘”儿童品德教育立体化绘本,通过艺术治疗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充实生活的信心。 “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了"诊聊室",由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把脉"。” 陈晨说,志愿者还和当地的老师和民俗传人,一起在学校编排芦笙舞,帮助传承这里的非物质文化。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