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总是告诉孩子们,他们能做成任何想做的事,但打这种保票既是不诚实的,更是危险的。
12岁的格温有着一对棕色的眼睛。她非常想改变人们对鲨鱼的负面评价。她在安大略的西橡树学校学习,学校里只允许使用法语。她和班上其他聪明的孩子(这一点经过测试证明)每隔一个月会花三天时间来研习课业之外的话题。最近一次,他们学习了法医鉴定的相关知识,包括证据探寻、如何不被障眼法迷惑、以及科学家们是怎样检验DNA的。
但是,只有鲨鱼令格温着迷。她下定决心将来要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并已经充分考虑过如何能达成这一目标。她的老师恩赛因夫人,对格温的前途非常乐观。她每天都会例行公事般地告诉这个精英班级的孩子们,无论他们想做什么,他们都能做到。
格温喜欢她的老师,但并不认同她的观点。“你不可能什么都做得来”,她说,“如果你的成绩不够好,或者你对事情有错误的认识,都是不行的。Youtube上有一个人说自己想成为兽医,可当他看了一段动物做手术的视频后,他晕倒了,所以他没得到这份工作。”
她的怀疑有充分的依据。2012年领英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在从事他们“梦想的工作”,这意味着有三分之二的人并没有。盖洛普最新关于美国工作状况的调查也给出了相似的结论:30%的雇员全情投入工作,52%的雇员得过且过敷衍了事,18%的人根本没把工作放在心上。
“当你告诉一个人:你能做成任何想做的事情,”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唯我时代》(2014)的作者简·特温说,“他们所说的‘任何’很少指的是管道工或者会计。”
确实,2011年一项涉及全世界5000多名孩子的调查显示,在发展中国家,大概有一半的孩子梦想成为医生和教师,多于四分之一的美国孩子则希望成为专业运动员、歌手和演员等。当大人提出那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大部分孩子的答案是:游戏开发员、宇航员、蕾哈娜的伴舞。这时,许多大人会表扬孩子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并向他们保证,只要努力奋斗并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他们就能做成任何想做的事情。

当你的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智力问题或者严重的行为障碍),一切确实显得皆有可能。孩子对艺术感兴趣,我们就会幻想他的作品将来会在画廊里展出。孩子善于奔跑,我们就幻想他将来能参加奥运会。孩子喜欢科学,我们就送他显微镜,并开始合计是不是应该准备为他存下去麻省理工读书的学费。给了我们与孩子希望的,是那些为正能量文化摇旗呐喊的人。病毒式的毕业典礼演讲、真人秀和YouTube上不断出现的“一夜成名/致富”的例子,都促使我们勇敢去做梦、永远不放弃。
比如说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做的毕业演讲。当然,他是在对那些已经从名校获得学位的高阶人群演说。但是YouTube上超过2千2百万的观看者,令他的建议——“找到你所爱的……不要妥协”……赢得了大众的共鸣。奥普拉·温弗瑞,她白手起家的故事使得她站在道德制高点,坚持认为如果我们追随自己的爱好,有所成就是迟早的事儿。甚至苏斯博士也在《哦!你要去的地方!》(1990)(这本书已经成为毕业礼物的标配,畅销百万册)中向孩子们保证,他们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是“98.75%”。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当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eudaimonia(人类繁盛)这个词时,他就强调了有意义目标的重要性。这个概念在16世纪新教教义中以“神召”一词重新被提起。19世纪60年代,在经济急速发展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开始质疑:除了付账单,工作是否还能承载更多的内容。工作难道不可以同意义、生命、才能、热情联系在一起吗?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加州圣公会的理查德·鲍里斯牧师注意到,人们纠结于如何选择一份特别的、有意义的职业。基于此,他出版了畅销千万册的《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1970)一书,书中鼓励找工作和换工作的人要懂得总结自己的技能和才能。鲍里斯对于他传达了“你们能做成任何想做的事”这一说法表示愤慨。“我讨厌这种说法,”他说,“我们应该告诉人们:为你的梦想去努力。弄清楚你最想要做的是什么,之后再来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部分或者大部分梦想,但也有可能一点也实现不了。”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