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起,杨花村动员本村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回乡办培训班,免费教授孩子们音乐、舞蹈、书法等课程。富有特色的夏令营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也为父母们解决了很多管教的难题。而关口街道占佳社区的“四点钟课堂”,则让社区十余名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儿童放学后有了好去处,还可以接受志愿者的作业指导和课外辅导。(《浏阳日报》今天和昨天报道)
记得有个9岁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过暑假后问道:“爸爸妈妈,我可以留在你们家不走吗?”在留守儿童眼里,父母的家不是孩子的家。想起这句撕心裂肺的问话,让人无不动容,也让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泪流满面。因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大于物质渴望,这句问话问出了留守儿童的亲情严重饥渴,问出了当前对这个群体人性化关怀的不足。
其实,不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不疼爱子女,他们不能常回家的原因通常是:要么路费太贵,要么假期太短,要么两者兼有。当金钱和亲情只能选其一时,很多人不得不忍痛和亲人离别。
2013年1月10日,教育部等5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16周岁以下学龄留守儿童登记制度,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缓解其孤独情绪,要通过建立家庭责任监督制度,督促父母定期回家探望。
然而,从文件到落地,到真正达到效果,往往打了很多折扣。
这个问题在我市同样存在,可喜的是,我市从多年前涌现的关爱留守儿童“山田中学”模式外,又有了农村暑假夏令营和“四点钟课堂”,都非常具有人文关怀和可操作性。
不论是杨花村的暑假夏令营,还是占佳社区的“四点钟课堂”,都是对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社会课题的破题。应该说,我市在这个方面一直做得不错,让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少了一点孤单,远在他乡的家长少了一份担忧。
笔者认为,除了让这些爱心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的示范效应持续发酵外,还需要一个科学的制度安排,把留守儿童纳入“制度监护”网络。另外,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变“打工潮”为本地“就业潮”,让就近就业使父母与其子女保持“零距离”,让留守儿童享受父母之爱,才是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最根本的出路。
如果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留守儿童就是开在广袤山野的寂寞花朵,他们的健康成长,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期待城市与农村共同努力,期待政府部门和爱心人士一起有所作为,为留守儿童撑起更大的一片晴空。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