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一些公共场合,你是否曾留意或经历过,让孩子给相熟的熟人问好,孩子却躲在妈妈的身后,以怯怯的眼神看着对方,而妈妈和熟人只能尴尬地说:“这孩子太老实。”

父母与老师关心照顾孩子是应该做的事情,但不适当的关心和照顾往往会阻碍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因此适度尊重孩子的意见,信赖孩子的交往能力,并让孩子在尝试中成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交往能力,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相互联系的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更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只有在与人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起心理能力和社会性。家庭是幼儿首临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环境,家庭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影响着幼儿及其后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而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就慢慢加入了家庭之外的同伴、幼儿园(教师和同伴)、邻里、社区等社会群体和机构环境,并与这些环境中的人、事、物发生直接的互动。其中他们最主要、最经常的接触者就是家长、教师和同伴,这些人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是幼儿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他人”。幼儿与他们的交往最频繁,他们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最直接,而且持续时间最长。所以,就这些来看,对幼儿发展起着最直接重要影响的是由幼儿与家长、教师、同伴的交往所构成的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三个系统,是幼儿交往能力提高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可加强幼儿的交往意识,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在幼儿时期一个人的交往意识便开始萌发了,比如玩耍时看见玩伴会组合在一起,幼儿间互换玩具或互赠礼物,就是例证。对于这种最初的交往意识,如果家长引导不够或者过问的方式不当,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父母长辈过分娇惯,导致孩子任性放肆,在家是个“小皇帝”说一不二,在幼儿园蛮横霸道,常常与小朋友合不来,闹矛盾,学会动手打人,另一种则正相反,因家庭管束过严,三代人同看一个孩子。父母长辈代办了一切幼儿逐渐变得胆小怯懦,性格孤僻,成长集体中孤立的成员。
平等、正确的亲子交往,直接影响着幼儿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墨森(P.H.Mussen)指出:“亲子关系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发展为两个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幼儿对这种相互作用起作用,正像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这种相互作用起作用一样”。而吴放、邹泓(1995)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都有同样高的预测性和积极的影响。由于安全性高的依恋关系是建立在家长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反应基础上的,在与家长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模仿家长的行为,用家长对待自己的同样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同伴。这种情况反映到幼儿在幼儿园与同伴交往的行为上,通常表现为攻击性低,乐于助人等。更重要的是,这种良好社会行为及内部行为模式成为潜意识中指导幼儿社会行为,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主导因素。可见,在亲子交往中,家长对幼儿的期望态度,行为及其对幼儿行为的指导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形成不同性质的同伴关系。因此如何改进家庭教育,用正确的教育观来加强对幼儿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当今社会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根据幼儿模仿能力,培养交往能力
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但有的家长图清静,省力气,不喜欢孩子带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或是不热情,这种作法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了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学会交往,家长首先要作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家长还要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里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2、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