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上课,眼前就是一块黑板,以及老师那张脸和一上一下张合的嘴。从童年到中学乃至大学,课堂带给自己的印象始终如此。如果我遇到的是一张不好看的脸,加上那块黑板,自己的前途也许就是黑暗的。”这是清华附小一位学生家长写给学校的信。然而,这种让几代学生都感同身受的情况,在她的孩子这里得到了改变。 2011年,清华附小开始实施“课堂改造”,第一步就是取消了学生排排坐的座位形式,改为4人一组的小组形式。 “现在孩子一抬头看到的是伙伴的脸,伙伴的交流伴随上学的大部分时间。”这位家长感慨地说。 “改造课堂最终就是由教变学的过程。未来社会,需要一个永远抱有学习热情和学习状态的人,而不需要一个知识的容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d06-d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王佳琳d06-d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李飞 座位从“插秧式”变为“小组式” 在清华附小,教室里取消了单独座位或两人同桌,取而代之的是4人一组的座位形式。这一变化开始于2011年。 那一年,刚刚担任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经过研究,决定对班内桌椅的设置进行重新编排,从传统的“插秧式”变为了“小组式”。为稳妥起见,每个年级挑选一个班先行试点。 窦桂梅说,这种课堂的变化是一种形式,真正的用意是强化孩子关注同伴间学习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对教师改造课堂的一种倒逼。 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而言,小组模式使他们有了更多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但班级显得乱、课堂纪律变差、卫生不如从前等等问题也随之而出。其中最关键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已hold不住新的课堂形式了。 试点推进期间,窦桂梅收到了一封家长来信。这位母亲说,自己从小上课,眼前就是一块黑板,以及老师那张脸和一上一下张合的嘴。如果她遇到的是一张不好看的脸,加上那块黑板,自己的前途也许就是黑暗的。然而,这种情况在她的孩子这里得到了改变。现在孩子一抬头看到的是伙伴的脸,伙伴的交流伴随上学的大部分时间。孩子和伙伴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倾听,也学会成为小组的主人,并在逐步建立起一个道德的小社区——其实孩子和别人学会合作,就是面向未来的基础。 窦桂梅在全校宣读了这封来信,并正式宣布:小组式的课堂形式,在2011年秋季开学在全校所有班级推开。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课堂改造,貌似是课堂发生变化,事实上是教育观的改造和变化。”清华附小副校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语文特级教师王玲湘说。 改造课堂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让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换言之,儿童不应是一个等待老师灌输的被动学习的姿态,而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儿童。 那么,用什么方法引导儿童自主学习呢?清华附小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改变学习流程,要求学生按照“预学”-“共学”-“延学”的流程学习。也就是说,孩子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老师引导下呈现问题、梳理问题,找出主问题,解决主问题;解决中衍生的更高层次的新问题,将成为孩子延伸拓展学习的动力,孩子可以把它带出课堂,继续研究思考。 在王玲湘看来,培养孩子提出问题,正是清华附小课堂改造的一个抓手。“我们教育中,长期以来是儿童不会提问,儿童没有质疑,因为儿童在等待着老师给我。”王玲湘说,而清华附小认为,儿童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问是儿童创新的源头。 她记得,在一年级学生学习课文《乌鸦喝水》时,就有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喝水的偏偏是乌鸦,而不是别的什么鸟呢?老师没有忽略这个问题,而是让同学们一起思考。 有的小组说,乌鸦是黑色的,容易吸收太阳光,就会容易热,也容易渴,于是就要喝水。另一个小组说,如果把故事的主人公换成仙鹤(嘴太长)和麻雀(嘴太短),发现都不适合。乌鸦嘴巴不长不短,加上几块石头,正好方便喝到水,所以乌鸦做主人公最合适……更有学生在两周后仍然对这个问题念念不忘,并发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从父亲在沙漠考察拍摄的照片中发现了成群的乌鸦,以此证明乌鸦费这么大力气要喝到瓶子里的水,可能是受所处生态环境所迫。 王玲湘说,孩子们这些发散的思考,其实是在从科学角度、题材角度,乃至生态环境的角度来思考乌鸦喝水的合理性,这也许并不是最终的答案,但从中却有很多创新的价值。 这个问题也引发了老师的思考,发现在古希腊乌鸦是一种智慧之鸟。对于课堂的改造,启迪的不仅是学生,其实也包括教师自己。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