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一路同行——陡岗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掠影
2015-08-27 09:25:57 华夏经纬网
“同学们,你们会唱《童年》吗?让我们伴随着尤克里里优美的琴声大声地唱出来。”8月4日,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留守之家”迎来了23名留守儿童,6名志愿者在给孩子们教授趣味音乐课和美术课。从7月底开始,由高中毕业的准大学生、大学生村官、青年镇干部等群体组成的志愿者在各村“留守之家”举办的暑期课堂,成了孩子们假日里的乐园。
这是陡岗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该镇坚持用爱心为留守儿童构筑心灵港湾,春风化雨,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留守之家”温暖孩子心田
自从学校的“留守之家”建成后,陡岗镇中心小学1年级3班的李晓宇就成了那里的常客。“在这里我一点都不孤独,看书、画画,还可以跟爸爸、妈妈视频语音,在网上经常见面,这样真好……”
陡岗镇是打工经济大镇,以建筑劳务输出为主,形成了庞大的劳务大军,同样,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也数量庞大。全镇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全镇中小学生共2411人,留守儿童共计1202人,占比达49.8%;现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1354人,其中留守儿童557人,占比达41.1%。
该镇以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重点,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部分乡村、社区、农村中小学建设“留守之家”。
该镇在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让父母的声音和笑容能陪伴孩子。同时,也让背井离乡的父母可以安心工作。
暑假即将过去,各乡村、社区“留守之家”里的活动仍在继续。“绘画大比拼”、“听老一辈革命家讲故事”、“留守儿童才艺展示”……一系列活动紧锣密鼓地“赶上趟”,不少党员、居民、五老自发加入其中,引导广大留守儿童健康生活,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用真情、出实招努力为陡岗镇留守儿童撑起一片七彩童年。
不仅如此,“留守之家”内还有活动室、谈心谈话区、图书阅览区、文体活动区等功能区,满足留守儿童在情感、心理、知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目前陡岗镇各校(园)共组建“留守之家”7间,开通“亲情电话”12个,“亲情视频”10台,配备心理咨询师10名,提供阅览图书8000余册,开放活动场地10余个,受益的留守儿童达千余人。
“爱心妈妈”大手牵小手
在陡岗镇,由妇联组织成立的爱心组织,持续5年为留守儿童送温暖,35名机关女干部、女企业家、教师、医务工作者,先后充当了“爱心妈妈”的角色。
“父母不在,爷爷奶奶年纪大没法照顾到我的学习,从初中到高中毕业,一直都是王妈妈在想方设法地照顾我,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从当年陡岗镇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刘欢说,她最感谢的就是当年在家乡学校里一直照顾、陪伴她的“爱心妈妈”王丽惠。
2007年,在陡岗镇中心小学任教的王丽惠接触到“爱心妈妈”这一群体,便义无反顾投身其中。8年来,每逢节假日,只要有空闲,王丽惠都会陪留守儿童度过。
“刚刚接触刘欢,她还在读初中,十分要强,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王丽惠回忆,当时自己是刘欢的英语老师,在一次摸底考试中,她的听力题竟然错了一大半。在自己的再三追问下,她才支支吾吾说家里的老录音机坏了,买不起新的,已经很久没练习过英语听力了。
那天晚上,王丽惠跟着刘欢一起回家,才发现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生活十分困窘。第二天,王丽惠将一台崭新的单放机塞到刘欢手中,摸着她的头说道:“你放心读书,老师供你上大学。”
这一句简单的承诺,直到现在仍在继续。
大走访建起家校连心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陡岗小学402班班主任徐先菊和数学老师彭菊花仍奔走在家访的路上。每天放学后开始走访,穿小巷、下村湾,到留守儿童家中拉家常、谈建议、送温暖、助学习,把学校和老师的关爱传达给监护人……这样的活动一直从3月初持续到了4月底。
近年来,陡岗镇把建立留守儿童“一人一档一卡一责任人”制度作为档案建设的重点,从今年年初开始,组织全镇所有教师进行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举行校园开放日、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完善《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信息卡》,全面掌握全镇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和安全保障现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台账。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