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以“书香童年·书香两岸”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暨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研讨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举办。来自两岸的儿童文学专家学者、大陆小学生及家长共300余人与会,其中台湾嘉宾50余人。
让最美好的华语儿童文学作品陪伴孩子成长,传播快乐阅读的种子,进而促进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界的交流,是本届论坛的主旨。此次论坛整合了两岸儿童文学资源,以传播优质的儿童文化阅读推广平台,通过著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台湾优秀教师阅读示范课展示、专家互动点评等方式,开阔了教师视野,转变教师对阅读课的认识,促进课程形态多样发展。
两岸儿童文学的专家学者及大陆学生家长,通过观摩台湾优秀教师代表选用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的作品,对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小学生授课,进一步认识、理解了台湾儿童文学的人文品质及精神。
■儿童文学的语言需通俗易懂
“各位小朋友,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各位做阅读分享。看到各位灿烂的笑容,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时,脸上并没有像你们一样美丽、开怀的笑容。那时的我,每天愁眉苦脸,因为我的爸爸和同学经常批评我爱发脾气、爱使小性子。我知道发脾气不好,可我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何绮华在为大陆五年级小学生授课时,以自己的童年作为开场白。“直到有一天,我在学校的书架上看到一本书,这本书叫做《爸爸的十六封信》,也就是大家上课前阅读的那本书。它让我十分好奇,我就随手翻了翻,突然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开始很专注地阅读。你们猜得到是哪一篇吸引了我吗?如果你觉得我被哪一篇吸引,请你举手来说一说为什么你认为那一篇会吸引我的目光。”
何绮华老师通过讲述自身童年的事情,引导学生逐步关注手中的儿童文学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回答问题。很多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他们回答自己认为吸引老师的文章时,何绮华老师会继续追问,让学生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及想要让学生理解的道理。所有回答问题的小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出文章的主体及感悟。
何绮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听她讲课的小学生之所以能够轻松地回答出她所提出的问题,是因为她使用的教材中的内容,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所表述的,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儿童文学必须要用最简单的语句讲述,这样学生才能读懂其中的意义。林良先生的作品在台湾儿童文学界非常出名,我就是读着他的书长大的。”
“《爸爸的十六封信》是一本教导孩子人情道理的书,教育的成分很多。照理说,孩子十分排斥这种训示的话语,在家里爸妈已经唠叨不休,再加上学校老师总是谆谆提醒,肯定不愿意看一本有关教导为人处世的书籍。但是,林良先生运用信的方式包装这些冷硬的议题,反而产生一种非常好的效果。”何绮华表示,每个人都有偷窥的心态,想知道别人的秘密,想知道别人在做什么,越神秘的事物越让人感到好奇。“林良先生借由书信的方式,让读者一饱偷窥的欲望,把孩子带进故事里面,信里面训诫的意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儿童阅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莹说,《爸爸的十六封信》这本书是爸爸透过自己的经验与女儿分享心得,是非常高超的说教手法。“通常爸妈若是遇到孩子犯错,或者有困难,都会直接以严厉的方式教训孩子;而林良先生选择的方式不同,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爸爸也曾经遇到过相同的事情,犯过类似的错误,然后爸爸如何解决,得到了什么启示,这种间接的说教方式,让孩子的接受度也大为增加。”
田莹说,通过此论坛,大陆儿童可以了解、认识台湾优秀文学作品,让两岸儿童拥有共同记忆和相通的童年。
在儿童文学专家看来,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更需要好教师对学生进行讲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与理解文章内容与意义。
■教师是营造课堂氛围的人
台湾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创始人林文宝认为,教学本身应该没有一言过的教学,老师直接讲授文章与让学生先预习再讲授,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目前台湾整个教育系统都在改变,改变最大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整堂课要尽量减少说话的内容,应用更精练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灌输学生老师的观念或总结的内容。”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