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从中能看到城市的内在与灵魂。人们在博物馆里通过文物或馆藏,或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或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礼。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对孩子进行教育,接受艺术的熏陶,对于培养气质、审美观和综合素质有着别的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今的考试改革导向也非常明显,“考生临时抱佛脚不奏效了”,专家建议学生“多逛博物馆,少上培训班”。在假期里,不少教师带着家人或孩子,开启了一次次发现博物馆宝贝鲜活亮点的“文化之旅”。北京博物馆那么多,你该去看看。
目的地:孔庙、国子监
体验者:吴建华(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西城区实验学校)
感悟传统文化的“磁场”
其实一直想带豆子出去走走看看。离我家很近的孔庙和国子监,就很值得一游。
下午两点多我们穿梭过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均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而宏伟的古代建筑群。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曾经多次到过这里,细细阅历和留恋于此,被这里所散发出的人文气息和历史气场所感染。今天带着豆子游走在这里,确实有些早,但他其实在哪儿都会玩耍得很开心。两个小时的参观期间,他们发出很多快乐的笑声。唯独到了国学老师带领的“开笔·破蒙”时刻,豆子久久地站在那里不肯离去,看哥哥姐姐们用毛笔一个个庄重地写下“人”字!对于国学老师领诵的《弟子规》兴趣也非常浓厚,静静地站在那里,久久地不肯离去。
今天在此游玩的成分远远大于参观,可我还是觉得很有意义。希望能在点点滴滴中,拓展他的视野,丰富他的经历。至少在他长大之后回忆起来,还是很值得品味。想想我三岁半的时候,还未能走出西部的那个边陲小城。而他已经从小就在我们的引领下,游历了北京的一个个展馆和景点,充分享用了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实属幸运。
就像让他朗读和背诵唐诗一样,虽然他不大理解优美绝伦的唐诗内容和所传达的意蕴,但是这种古语的感觉和音韵的美,会给他从小一种熏陶和启蒙。一个个“国”字头的博物馆,里面展示和传递的东西,他还不能真正领悟,但是从大人们阅览、审视和沉思的情态中,传统文化的厚重磁场,一定会给他幼小的心灵以触发,这些一个个零散的场景,定会带给他未来的人生异彩。
很多时候,一个孩子的成长,并不需要家长反反复复教导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而最应该的是家长做好自己。自己热爱学习,孩子很可能也会爱学习;自己心怀慈悲,孩子自然容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自己是正能量的,孩子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我希望豆子能从小多一些传统文化的修习,给他一种富足的精神世界。豆妈不断地“回炉”,重翻过去读过的书,重走过去游历过的地方,给豆子形象地分享,和他一起成长。
八月伏天,实属炎热,没能太久逗留,细细品来,颇为遗憾。不等学龄时,定会带豆再来!
目的地:首都博物馆
体验者:林颖(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小学)
带着孩子去走进社会大课堂
今年这个超长暑假如何让孩子过得有意义?在当前课程改革的今天,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给班级学生留的作业是走入社会大课堂,参加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
作为家长,我也带着自己的孩子参观了首都博物馆,了解了老北京的民俗知识。“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以北京建都800多年的皇城为背景,定形于清末年至民国年间,采用最具北京民俗特色的元素符号——胡同和四合院来反映展览的主题。将最贴近生活的人生礼俗,巧妙地浓缩在老北京的一户“胡同人家”,以一位“老北京”的回忆自述,串连起人生礼俗的种种事项,别具匠心。展览采用了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将文物作为道具,将胡同、商业街、四合院及大幅场景画、投影短篇作为舞台,强化了文化的生态性,使民俗事项的表现历历在目、清晰亲切。
假期里,我还带着孩子去了昌平洼里参与实践活动,从中体会到只要肯坚持,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孩子在社会这个实践的大课堂中不断健康成长。
目的地:中华民族博物院
体验者:程水莲(北京市润丰学校)
在北京见证土族“婚礼”
位于北京北四环边上的中华民族博物院,是北京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的活动地点之一。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