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精神疾病之一。如果孩子发病,家长一定要送到专业的精神科治疗。”昨日,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康复部专家汤珺表示,国内“多动症”家长大多讳疾忌医,孩子难以得到及时正确治疗。
汤珺介绍,多动症也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是脑功能发育不全,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多动症的临床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
“在如此高的发病率对比下,就诊率却非常低。”汤珺表示,家里出了个多动症孩子,家长们一般都会选择去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即使确诊了,也心存顾忌,不肯到精神科诊疗。在临床上,她见过不少拖延到初中甚至更大年纪的多动症患儿,孩子年纪大了,治疗效果很差,明显影响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汤珺建议,多动症发病多在幼儿时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多动症倾向,一定要及时送到专业的精神科诊断,确诊后要坚持做药物治疗和精神干预,效果比较明显。
多动症的治疗有专门的医院和专科,但在就学方面的问题却难以解决。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全国有很多地方都反映了多动症孩子上学难,难以融入校园的新闻,多动症患儿的就学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记者查询《义务教育法》发现,第十九条中对特殊儿童有所提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但并未对特殊教育范围和形式做出明确规定。
(记者黄洁莹)
学校给多动症孩子
记者黄洁莹
昨日上午,武昌一所小学同一班级的20多名家长来到学校,情绪激动地要求一名“多动症”孩子离开班级。从对特殊孩子的接受到不能忍受,两年的矛盾终于爆发。而最终,学校选择尝试对那个孩子进行一对一的“隔离”教学。
为了让一个孩子离班
全班家长到校“谈判”
昨日早上7时多,这所小学三年级的20多名家长就来到了学校。他们把孩子送到校园后,自己也坚持留在校园,目的就是要求一个“多动症”孩子离开班级,单独上课。
“这个班上有一个叫做‘龙龙’的孩子,他患有‘多动症’。上课的时候,没法安静地坐着听课,总是不停走动、打闹和尖叫,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而且,龙龙还会突然打人,班上好多孩子都挨过他的打。”李女士的儿子在这个班上,她跟长江日报记者讲起龙龙的事情,情绪特别激动。
张先生也是昨日“讨说法”的家长之一。“女儿年纪小不懂事,跟着龙龙学了蛮多坏习惯,比如顶嘴和打人。一年级下半学期,我们就要求把龙龙调走。现在,学校终于同意给龙龙单独成立一个班级,可龙龙爸爸却不同意。为什么让我们的伢成了牺牲品?”张先生表示,班上家长就约好了,一起来学校找老师和龙龙家长“谈判”。
班上有个“多动症”孩子
家长从接受到无法忍耐
面对其他家长指责自己和“围攻”学校,龙龙的爸爸石先生(化名)也很委屈。
石先生夫妻俩是外来务工人员。孩子自小就被同济医院医生诊断为多动症。2013年9月,龙龙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由于这个病,几所学校都不愿意接收。最后,这所学校校长见孩子可怜,便收下了,安排他到一年级就读,石先生放下工作,到学校全天陪读。
听说了龙龙的情况,看到石先生的辛苦陪护,班上家长接纳了这名特殊学生。“大家都是有伢的人。”张先生说。但上学后,龙龙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他总是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其他同学。仅过了两三个月,其他家长们先后4次跟校长“谈判”,要求让龙龙离开学校或者班级。
校领导顶着压力,耐心跟家长们做工作,坚持让龙龙留在班级。“他是一个孩子,有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
但两年来,龙龙逐渐长大,多动症似乎也越严重。记者昨日在语文课上观察到,他每次安静下来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在体育课上,他不停地拍打其他同学。石先生如果严厉阻止,他还会跟爸爸打几下。
“我们同情龙龙,但是真的没法让孩子跟他一起上课。”张先生表示。
为“多动症”孩子单独开课
双方家长暂时和解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