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涵的母亲在课堂上看着同桌的儿子回答问题。摄于2011年5月 9月10日上午8点半,四川音乐学院附中高一新生包涵迎来了开学第一课。而坐在他旁边的同桌却有点特殊,是他的妈妈庞女士。 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再到现在读高中,包妈妈一直是包涵的同桌。包涵患有自闭症,从小就有语言障碍,不愿与外界交流。而在妈妈的一路守护下,这颗“星星”逐渐成长,开始闪现自己的光芒——一个月前,他获得了全国键盘艺术邀请赛金奖,而此前这个在音乐上展示出自己独特天赋的孩子,已经在钢琴、手风琴等比赛中捧回了众多奖项。 厄运 3岁时 他被确诊为自闭症 说起儿子包涵的患病经历,庞女士仍然几度哽咽。她之前还有一个孩子,但是不幸在7岁时夭折。39岁时,她才生下了包涵。包涵长得十分可爱,夫妇俩都庆幸:这是“上苍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然而,随着包涵逐渐长大,庞女士却发现有些异样。包涵不会喊爸爸妈妈,也不会说话,要吃东西便扯住她衣角来到柜子前;旁人逗他,他似乎没有听见,从不与人目光直视;教他挥手与人“再见”,他的手心向内;从来不粘人吵闹,给他一个盆一个碗便可以玩上一下午;在公园里不慎摔倒后,哪怕在公交车上哭几个小时,也要拽着母亲的衣角回到公园摔跤地点,重重地再摔一次,直到鲜血流出……对于这一切,庞女士困惑不已。 包涵3岁了,被送进了幼儿园。一次,庞女士无意中来到幼儿园门口,本想看看儿子,却看到了令她震惊的一幕。“当时所有小朋友都在操场上做操,只有他一个人绕着围墙跑,一圈圈跑个不停。”庞女士一打听才知道,包涵从来不做操,只是绕着围墙跑。 庞女士带着包涵去医院做了检查,确诊结果却如当头一棒:自闭症。“医生跟我说,儿子只能读特殊学校,不能指望读大学。”庞女士说,她和丈夫搜遍了网上的资料才知道,自闭症目前缺乏特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干预训练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庞女士这样描述那时的绝望。 治疗 为了他 妈妈甘愿当清洁工 拿到医院的诊断结果后,庞女士为包涵办理了退学,自己也辞去了中学教师的工作,全身心扑在包涵的干预训练上。她把包涵送到“爱慧”自闭症康复中心,进行干预训练了一个月。之后,夫妻俩把包涵接回家,并自制了爬行车、秋千等工具进行训练。 4岁起,庞女士把包涵送到艺术学校学习舞蹈,她也一同进入排练厅,教儿子“懂规矩”、学会排队、劈腿、做操…… 从包涵5岁开始,庞女士便陆续把他送去学习钢琴,后来又学习手风琴。由于自闭症孩子大多有理解障碍,庞女士一同与包涵上课。“学手风琴,我先拉一遍,再让他对着镜子拉一遍。” 庞女士记得,包涵在5岁那年第一次学会了叫“妈妈”,这让她热泪盈眶。 6岁时,包涵进入小学念一年级。考虑到团体游戏有助于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庞女士决定去儿子所在的小学应聘。曾是中学教师的她认为自己肯定可以胜任小学教师,然而学校空余的职位却只有一个:清洁工。“只要能帮到儿子,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庞女士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除了忙里忙外打扫卫生,每到课间的10分钟,她还要做“孩子王”,编各种游戏让孩子们来参加。丢手绢、扮演各种角色、跳皮筋、比赛跑步……看到儿子和小伙伴玩得很欢乐,庞女士感到由衷的欣慰。 陪读 同桌7年 母子一起读书学习 进入小学三年级,由于数学课程难度加大,包涵最多只能考80分。为了辅导儿子的功课,庞女士向学校申请进教室与包涵一起听课,并成为了同桌。 课上两人一起听课,回到家妈妈再为儿子一一讲解重点,让儿子训练课后习题。“一遍不对,再做第二遍、第三遍……再转为同一类型的习题反复练习。”庞女士说,有时遇到实在她也不明白的知识点,她便课下找老师请教,直到弄懂为止。在一番刻苦努力下,包涵的功课逐渐有了起色。 庞女士还存放了一张她陪包涵念小学五年级的照片。这是一堂语文课,包涵在课上发言,身旁的她戴着眼镜,腰板端坐,一脸笑意地望着起立的儿子。 经过了小学、初中,庞女士一路陪伴儿子步入高中的课堂。包涵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不仅学习成绩优秀,他的钢琴、手风琴水平也很高,在各类器乐比赛中捧回了众多奖项。今年8月,包涵获得了“春城杯”全国键盘艺术邀请赛金奖。 现在的包涵不仅性格阳光开朗,体育成绩也不错,连续几年在学校拿到过同一年级的游泳冠军。现在的他,有了一帮自己的好朋友。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