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揭中英教育纪录片 500小时剪成3小时强化冲突 |
|
|
|
|
|

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中国教师们“抓狂”,教师“不许提问”等要求也令学生“抗议”……英国广播公司(BBC)8月播出的3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中,这些“碰撞”引发了大量关于中英两国教育的讨论。
纪录片讲述了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排名前十的博航特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50名初三学生面对的是两名分别来自中国南京外国语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教师,还有3名曾在中国国内有丰富教学经验、目前定居英国的教师。在最后考核中,“中国学校”学生以全面优势胜出,更是吸引了两国众多关注思考。
纪录片反映了事实原貌吗?中外教育有哪些互相学习借鉴的地方?作为其中一名老师,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一直保持沉默,因为她与BBC签署了保密协议。日前,在协议到期后,她接受了求证君的采访。
“我感觉BBC高层应该是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和大致的脚本”
李爱云是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中英语(精品课)教研组长、江苏省特级英语教师,也是BBC纪录片中“中国学校”的校长。被选拔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于纪录片,BBC是否有一个拍摄“脚本”?
“去年十月份,我在美国读书的学生看到了招募广告,就询问我是否感兴趣。”李云爱回忆说,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出于提高自身能力、体验英国文化,以及通过BBC平台宣传中国教育的目的,她向项目组报了名,并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李爱云介绍,BBC在选人时,要求较高,例如老师有5年以上的教学经历,能够进行全英文教学,并且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初选之后,又经历了多轮电话面试,并来到南外录制了上课的情景。
“南外外语课是小班教学,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师生互动,每天都有5分钟演讲环节,在教授语法等内容时,也是融合在情境中,课堂气氛很好。”李爱云告诉记者,师生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在BBC记者看来却十分震惊,认为“讲得太好了”,与之前所想象的“满堂灌”教育方式不同。不过,这些内容并没有出现在3集纪录片中。
据李爱云介绍,第一批入选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教师,经过几轮考核,最后入围的10名候选者中,有自己所熟悉的本校及南京其他中学的教师,但由于学校课程安排或语言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这些候选者中最后只有李爱云及杭外国际班数学教师邹连海入选。直到去之前,李爱云才知道另外三个老师是谁、来自哪里。
不少网友认为,这三名老师是英国本地的中国老师,有着相对较多的国际教学经验,但两位真正来自国内的老师看起来更受到欢迎。对于因教学过程中常用棍子指着白板,被网友戏称为“棍子姐”的赵薇老师,一些网友表示,这种教学场景及其教学方式在国内也已越来越少见。而教育方式相对“传统”的杨军老师,97年就已离开中国,在国内的执教经验还是近20年前。
“在面试时,BBC说‘只要做自己’就好,但在拍摄前却希望我们尽量表达传统的一面。”李爱云说,3月底拍摄进行到尾声时,BBC给5位老师拍宣传照。按照要求,作为“中国学校”校长,李爱云站到了前排,露出一贯的温和笑容。“请你不要笑,严肃一点,手臂交叉抱于胸前。”导演组对此不太满意,最终将表情最严肃的杨军拉到最前面。拍摄下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宣传照:中国教师一脸严肃,不苟言笑。
BBC新闻发言人对记者表示:“制作这部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中英教育方式的不同。多年来,东亚国家的学生在诸多核心学科的国际排名中打败英国学生,我们希望能够了解他们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适用于英国课堂。”
“我感觉BBC高层应该是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和大致的脚本,不过他们也会随着实际拍摄进行调整。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方式就是做笔记、不断重复和填鸭式教学。”李爱云说,“实际上,中国因经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各地教育水平和方式差异很大。我们5个老师也没有一个是来自所谓的中国传统学校,也无法完全代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
据了解,片中曾被两次罚站苏菲等学生也表示,自己是“来参加真人秀节目的”,片中调皮男孩卢卡则直接称,自己故意捣乱是为了“不想让英国教育方式输”。
“将近500个小时的素材,最后用了3小时,其实是有很大剪辑空间的”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