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音乐教育,不是单纯地教音乐,而是让音乐融入幼儿的生活中
管慧丹:音乐是幼儿的一种生活方式

管慧丹(中)和孩子们进行音乐剧演出
据报道,有三次横贯12省份、历经10年的实地调查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接受463.5小时的音乐教育,但令人遗憾的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学生没有收获令人满意的音乐感性经验与核心能力素养,他们的心里反而基本没有音乐。
为什么旨在提升学生素养的音乐教育反而走向了反面?音乐教育到底陷入了怎样的误区?对此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了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管慧丹。她常年活跃在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线,并创作了《小王子》《旋转木马》等大量风格新颖、深受儿童喜欢的音乐作品。
“从幼儿园开始,音乐教育就没有得到客观而全面的认识。”管慧丹坦言,我们的音乐教育走偏了。不仅如此,关于幼儿园要不要开设专门的音乐课,幼儿园音乐课教什么、怎么教,音乐教师的培养是不是仅仅注重会唱歌或演奏乐器等问题,也要重新认识。
音乐教育首先是听觉教育
每到入园、户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园常常会播放一些音乐。但细听之下,会发现很多音乐是流行歌曲或广场舞音乐,如《小苹果》《爱情买卖》《冲动的惩罚》等。在管慧丹看来,流行歌曲的主题主要反映的是成人的生活与情感,有很多并不适合幼儿,过多地给他们听此类音乐,无助于其音乐素养的提升。
“很多幼儿园给幼儿创设的背景音乐环境,品质不高,音乐性不强,丰富性不够。”管慧丹说,此种现象的背后是对幼儿音乐听知觉的理解还不够。幼儿园的音乐环境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听知觉上要做到“丰富而不复杂”,“丰富”指的是音乐风格、要素丰富,“不复杂”指的是听知觉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除此之外,幼儿音乐环境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音乐性,二是现代感,三是生活性,四是社会性。也就是说,音乐要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有关联。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对完整的音乐素材库,但不妨碍幼儿园根据背景音乐的选择标准,兼顾音乐性、生活性、社会性,为幼儿营造良好适合的音乐环境。
那么,幼儿园如何营造理想的音乐环境?管慧丹表示,幼儿园要从以上四种特性来选择背景音乐,如入园、洗手、户外活动、离园时,分别采用不同形态和风格的音乐。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重在丰富幼儿的听觉经验,在音乐风格选择上,可以给幼儿建立一个多元的文化感知。幼儿在聆听了不同风格、形态、民族的音乐之后,自然就会有良好而丰富的音乐感知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仅仅从表面的标准来判断音乐。比如一听是电子音乐、现代音乐或流行音乐,就盲目地将之排除在幼儿园的音乐库之外。其实,许多电子音乐制作精良,一些数码制作的音乐也非常细致,有许多可取之处。
幼儿园音乐课不仅仅是教音乐
目前,幼儿园的音乐课多采用每课一歌、一曲的形式,教学过程较为粗放、单一。幼儿教师亦有重展示轻课堂、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在管慧丹看来,这些都属于舍本逐末,没有体现音乐应有的价值。
“幼儿的音乐教育,不是单纯地教音乐,不能简单地将之当作一门学科,而是让音乐融入幼儿的生活中。”管慧丹说,音乐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听、奏、唱、跳、玩五位一体,可以天然地调动起幼儿的多感官参与,应该融入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就像图画书一样,是一种学习手段而非学习目的。只为了追求音乐认知、外在课程化的音乐教育,背离了音乐教育的宗旨,既没有让孩子充分感受、体验、认知和理解音乐,也没有充分施展出音乐在幼年应有的价值。
这是因为,幼儿早期的学习特点是综合性、多感官、全方位的,幼儿园不能过早地将音乐独立成一门学科。对此,幼儿教师要有一个意识,即幼儿对音乐天然的热爱,使得音乐最应成为一个幼儿整体教育中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于培养幼儿非智力因素,其次才作为音乐学科被考虑。音乐并非专门的歌唱家、演奏家做的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大自然的声音、生活中的自然音响以及幼儿不由自主的哼唱,都是音乐的表现。幼儿音乐课重在让孩子有兴趣、成就感,绝对不是说只有在钢琴或者其他专业乐器上发出声音、与老师一唱一和才是音乐。当我们发现孩子们用手打节拍、用身体敲出节奏、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时,这都是一种特别自然的音乐表达。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