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的教室很特殊,有的在办公室,有的在居民家,有的甚至在露天;这里的学生也很特殊,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很多孩子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都见不到父母一面;这里的学习很特殊,除了有严谨的教学课,还有捏泥巴、编秸秆、放风筝……
这就是六合区马鞍中心小学46名教师志愿者创办的“乡村流动课堂”。从2014年3月起,教师们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每周六和寒暑假里,定期在马集社区流动为当地700多名留守儿童义务服务。
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深受孩子们欢迎
“如果楼层已着火燃烧,但楼梯尚未烧断,你知道怎么逃生吗?”“我知道,我知道,把棉被浇湿,披在身上,快速冲出去……”本月11日上午,六合区北部山区玉王村的高宇小朋友家中,不时传出抢答声,郎玉凤、竺明艳两位老师站在20多名小学生中间,正在开展假期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一旦有同学回答正确,老师就送上刨刀、练习本等奖品,室内不时传出欢笑声。
这是马鞍中心小学教师们创办的“乡村流动课堂”上课一幕。与此同时,另外两个“乡村流动课堂”正在马鞍街道的巴山村村部及阮郑村村民徐有银家同步进行着,趣味英语、数学游戏、语文朗读,台上老师讲课生动活泼,台下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当然,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还要数美术老师的课,他经常别出心裁,不是拉着孩子们到稻草堆旁编秸秆,就是带着他们去田埂上玩泥巴,当一个个用秸秆编织起来的“小帽子”、“小裙子”或泥巴雕塑成形后,孩子们别提多珍惜了,无不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当天,有10多名老师自己带着黑板、粉笔以及小礼品,分散在马鞍街道辖区的3个“乡村流动课堂”内,为当地近百名孩子上课,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虽然临近春节,但他们的父母大多还没能赶回家中。
“乡村流动课堂”解除外出打工父母后顾之忧
阮郑村村民徐有银的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老两口带着一对双胞胎的孙儿孙女生活。“我们年纪也大了,每天忙活两个孩子吃喝和家务活,就已力不从心了。”许有银说,一到休息日或假期,他只要求孩子别出去乱跑,待在家里干什么都行,至于孩子的学习、功课,既看不懂,更管不了。
据悉,当地绝大多数年轻父母都外出打工,像许有银这样管带孙辈的家庭有很多,留守儿童除了存在“情感饥渴”外,教育上出现的问题,也让相关部门和父母们十分棘手。
“乡村流动课堂”出现后,一下就在当地传开了。一开始很多家长不相信,认为城里孩子上补习班都是收费的,这里怎么可能上课不收钱呢?直到看到老师们带着黑板、教具而来,起初甚至在露天给孩子上课,大伙这才信了。
徐有银主动将自家一间空房腾出,给老师们做了教室。没多久,他又把外区上学的外孙女转到了马鞍中心小学读书,就是冲着这里有“乡村流动课堂”而来。
据介绍,“乡村流动课堂”成立于2014年3月,46名教师志愿者都来自于六合区马鞍中心小学,他们服务的对象是居住在马鞍社区周边几个村里的700多名留守儿童。
教师们的付出得到回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变化明显
“当初成立这个教师志愿者服务队,是应上级部门的要求,但我们想,要成立就要实实在在做点事。”马鞍中心小学教务处主任黄道林说,他们商议后决定,结合自身特长,同时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创立了“乡村流动课堂”,每周六上午半天,寒暑假每个月3天,对孩子们进行义务教育。
目前,“乡村流动课堂”在当地的4个片区设有服务站及教学点,触角延伸到社区最偏远的村落。“社区面积很大,而志愿队的老师有一半以上家住在六合城区,距最远的课堂有40多公里,开车都要半个多小时。”黄道林说,但老师们从无怨言,有车的就相互带一带没车的老师,有的老师怕麻烦别人,就一早起床,自己坐公交车赶去教学点。
教师们近一年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孩子们普遍取得明显的进步,原来很多连作业都不能完成的学生,现在成绩都得到大幅提升。
六合区教育局负责人说,马鞍中心小学老师们创办的“乡村流动课堂”,带了个好头,现在全区有2172名教师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人数超过了在职教师的三分之一。
日前,六合区教育局、区关工委发出号召,要求全区各小学和各社区辅导站广泛推行马鞍中心小学“乡村流动课堂”的经验,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本报通讯员 任良春 本报记者 姚远
教师志愿者在一村民家中课堂,给留守儿童上手工课。本报通讯员 任良春摄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