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形势更严峻
部分人或因老致贫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很多人担心,自己老后不仅不能老而富足、“优雅地老去”,反而可能因老致贫,陷入“银发贫困”的窘境。
继去年首次发布以来,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周刊》再次联合发布《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报告显示了“医疗保障发展指数”、“养老金发展指数”、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发展指数”三大指数。“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发展‘银发经济’的战略准备仍然不足。”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2020年,中国可能提前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老龄化形势更严峻
或将面临“银发贫困”
与上年相比,三个指数中唯一得分下降的是“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发展指数”,从去年的52.6分,进一步降低至52.2分,离及格线更差了一步。该指数从人口老龄化、老年赡养比、养老保障、老龄产业、老龄人口红利等5方面来评价中国的老龄社会状况和发展战略。
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上一年的9.4%升到9.7%;老年人口赡养比(老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13.1%。而如果按实际赡养比测算,中国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事实上,“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发展指数”分值下降,拖后腿的正是“老年赡养比”这个项目。按照国家统计数据测算,该项目从去年的39.1分,进一步降低至32.3分。
目前,中国存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双重难题:老龄人口的养老资产不足、消费和购买能力不足;养老服务体系和老龄产业发展滞后。因此,部分早退休领取最低养老金的老年人群进入高龄失能阶段后,很多人将因无力购买护理服务而陷入“银发贫困状态”。
现行制度难养老
投资市场化进程缓慢
“养老金发展指数”得分为58.5分,比上年的58.4分略有提升,但仍处于差等区间。该指数从政策公平性、制度效率性和基金持续性三个方面评价中国养老金状况和发展趋势。
在养老金政策公平性方面,2013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2.24%和2.03%,但与此同时,由于退保、断保、漏保以及异地迁徙携带难、身份转换续保难等原因,养老金支付率有所下降。
另外,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与企业养老金的“待遇差”方面,因为差距较大,得分与上年相同,均为0分。
在养老金制度有效性方面,养老金难以养老的问题仍然存在。2013年,机关及事业单位退休金替代率(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为57.6%,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为42.52%,均未达到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设计的59.2%养老金替代率目标。
在养老基金持续性方面,2013年数据显示,不足3个缴费人就要供养1个养老金领取人。2013年,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2680亿元,支出18470亿元,结余4210亿元,比2012年结余4439亿元减少了229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3019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371亿元。当期结余减去财政补贴和非正常缴费,结余很少,2014年将出现当年资金缺口。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人均医疗费增速快
个人支出比重高
“医疗保障发展指数”是唯一及格且不断改善的,分值从2012年的62.7分升至2013年的63.5分。
2013年,医疗保障的财政支出和社会支出有所增加,个人支出比重略有下降。其中,财政支出占30.14%(达到世界卫生组织30%的标准),社会支出占35.98%(低于世界卫生组织50%的标准),个人现金直接支付占比33.88%(高于世界卫生组织20%以下的标准)。
2013年,医疗保障政策科学性有所改善。医疗保险城镇居民覆盖率为84.97%,比上年有所提高;城镇职工覆盖率为71.77%,亦高于上年;农村居民覆盖率基本达到100%。但是,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增长率低于支出增长率,转移携带医保关系、异地就医等问题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比之下,医疗服务治理有效性是最重要且表现较差的一个指标。2013年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开始向合理区间发展,为14.2%。
可喜的是,2014年,在苏州、杭州、成都等地,开始推行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医疗保险监督走进医院、进入了临床路径,建立了医保医师和参保人的信用记录,治理效果明显,其经验在全国具有可复制性。可以预测,2015年以后,中国医疗服务治理将有突破性进步。
据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