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最美"上海阿帕阿塔":"银龄行动"老年知识分子智力援疆 |
|
|
|
|
|
原标题:本报记者赴新疆喀什、克拉玛依,采访“银龄行动”智力援疆老年知识分子最美的“上海阿帕阿塔” 
沈扬与叶城县人民医院医生在讨论案例。 
徐金尧和喀什地区社会福利院百岁老人哼唱京剧。均孙丹摄
8月初,新疆最美丽的季节。 从上海到喀什再到克拉玛依,此行目的,是为了走近一群可爱的“银龄行动”志愿者。 17名参加沪疆“银龄行动”的老年知识分子,是来自医疗卫生、老年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专家。他们正在喀什和克拉玛依,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志愿服务。 遥远的他乡,记者用上海话与这些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老专家聊天,目睹无数少数民族同胞对“上海阿帕(维语:妈妈)”“上海阿塔(维语:爸爸)”的深深信任。 “新疆的日头长,一天当两天用” 喀什,在维吾尔语中有“彩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的意义。这个少数民族占90%的地区,是上海对口援建的地方。 我们从喀什市区驱车260公里,赶往贫困地区叶城县,一路上道路崎岖、满眼戈壁沙海。抵达叶城县妇幼保健院和叶城县人民医院时,已是一脸风沙。 4名老专家正在紧张工作。王雪松,退休前是海军411医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高大黝黑的他,在妇幼保健院的一群女医生中特别显眼。王医生听不懂维语,看病时由当地医生翻译。尽管听不懂他们在交谈什么,但记者从患者和家属的眼里,看到一种焦急的期待。 说起“我们的王医生”,妇幼保健院院长李霞眼圈都红了:“我们医护人员十分紧缺,患者很多、医疗设备跟不上。上海专家的到来,大家奔走相告。最近,医院就诊人数更多了。”而在平常,对于蒙着头、婚后很少外出的少数民族妇女来说,让男医生看妇科是难以想象的。 叶城县位于进藏“零公里”处,很多来自藏区的病人也会到这里就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退休眼科主任医师刘红娣、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退休骨科副主任医师沈扬和上海新华医院退休护理管理科主管护师辛桢华,被分配到叶城县人民医院。他们和王医生一样,每天都在争分夺秒,能多看一个就多看一个。一有空闲时间,还向当地医生传授经验。 已经第四次援疆的骨科大夫沈扬,平均每天要看30—40个病号,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这里的人大多从事畜牧业,劳作中使用设备不慎、弄伤骨头的患者很多。沈医生对每个病号都尽可能多地花时间,治病之外,还特别耐心地嘱咐养伤常识。 在眼科大夫刘红娣到来前,医院没有开设过眼科门诊,有的患者直接到病房里找医生看看病、开点药。刘医生一边在这里坐堂看病,一边帮助医院规范眼科门诊。她说:“幸好新疆的白天长,一天当作两天用。” 坐堂问诊,依然解决不了这里的就医难。老医生们还多次集体出诊,为山沟沟里的村民“送医上门”。辛医生说,有天一早,他们驱车赶往柯克亚乡第十二村。行驶百公里后,苍茫的戈壁滩上突然出现一片绿洲,喀喇昆仑山脚下的提孜那普河河谷里,居住着一个原始村落。走进村落时,患者们已开始排队等候,而妇女们都穿上艾迪莱斯花裙(维族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唱着维语版“小苹果”欢迎他们。这份热情,让老专家们“醉了”。 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专家来说,挑战他们的还有当地动辄40℃的高温以及漫天尘土的恶劣天气。7月3日,新疆皮县发生6.5级地震,叶城也受牵连。老专家所居住的楼,墙壁开裂,电梯也坏了。他们每天提早出门爬楼梯,走不动了,就到低楼层的援友屋里歇一歇再走。 “脑袋里的积累,恨不得都留下” 相比地域偏僻的叶城县,喀什市区环境要好一些。 62岁的队长吴洪健,退休前是上海南湖职校副校长。他第一次走进喀什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时,少数民族孩子诧异地看着这位陌生老人。“我是上海来的老师,今天在这里听课。”孩子们惊叫起来,一个男孩子马上起身跑到教室后排,掏出一张叠得很小的餐巾纸,小心展开,为他擦干净桌椅。这个细节让他记了很久,“从没见过这么有礼貌的学生。” 作为教学管理专家的吴洪健,到处听课,并分析学校的管理制度,把上海职业学校的运作经验带到南疆。他建议这里开设纺织服装、旅游、汽修等专业,目前的瓶颈在于学生基础差、民族学生不会说汉语。回上海后,他还要继续为这里物色适合的专业教师。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