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做得好,可以挽救孩子。可是家庭教育再好,孩子还是不得不去学校遭“削智”:六七岁上学,五六点起床,五六十人一课堂,三人挤坐一书桌,写重复不断的弱智作业,上不该有的骗钱辅导班,晚上11点才上床……未成年人睡眠如此不足,生活内容如此单一,哪有好健康好情绪?想象力、创造性没了,兴趣爱好靠边站了,从小累到老,出力不讨好!
看看别的国家是怎么做的吧。外孙女小荷上学期的成绩单有两项内容:智力级别和努力级别。智力级别用比较复杂的特殊符号标示,只有大人、还得是爱钻爱琢磨的大人才能大体弄读,孩子是不懂的,这么做是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假如孩子智力成绩不多好,孩子看不懂,不会心灵遭打击。另一项内容显示的是孩子的努力程度,是用A.B.C来标示的,老师写了很详尽的评语说明小荷都是如何努力的,为什么各科都是A,perfect(完美)。小荷的智力级别不出姥姥所料,并非智力超常儿童,但这不妨碍小荷有幸福成功人生是吧?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西方国家英联邦以及欧盟一律使用这样的教育评核标准。
只要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宝宝天生爱笑、爱人、好奇、好动,就是说,孩子天生就有幸福和成功的潜能,闹好了生个智力超常的孩子胜过比尔盖茨或者贝多芬,拿个诺贝尔奖什么的都不难,即使智力非超常,也完全做得到情感顺利、事业成功、人生幸福。可是,为什么咱们的学生越学越不懂事?
我的先生不是中国人,他在奥大的学生考上了剑桥研究生,临行前来道谢,送给先生精美好茶两盒。先生单纯,当即要品茶,问学生放杯子里多少茶,学生说:不知道。先生于是上楼问我。那学生已经二十四岁,英俊高大,很懂人事的样子,作为中国人,沏茶是最起码的小技,他居然不会?我对他的家教产生了浓厚兴趣,是怎样的妈妈教出了这样有智无能的孩子?他将来会有怎样的婚姻和社会前景?他妈妈不担心他未来婚姻有闪失吗?
无比好奇和思虑简直让我不得安宁。还好,没几天,这学生的母亲主动来访,是位很健谈的女士,豪不掩饰她教子成功的自豪,并且对我的好奇“不打自招”:俺儿子有今天全是我照料得好,什么都是我做,他什么也不用动手,就是每天穿衣服都是我给他放到床头,颜色都是我给他搭配……笔者瞠目结舌。这孩子已经成型,多言于事无补,于是笔者禁口。
另一位华人移民[微博]也同样如上一家那么富裕,都是赶上了致富档口发了大财,言必谈财富,这家大儿子已上大学,严重逆反,于是又生一女,期望生出个爹妈的小棉袄,如今刚一岁,正是最佳教育时段,笔者很兴奋,多次邀请爸妈带孩子来家玩,几次接触下来,发现夫妻二人的育儿法很偏颇,于是不得不直言相告:送最好的幼儿园和学校也没用,有钱又怎样?钱买不来幸福的,那孩子被你们教坏了,她将来不会幸福的,除非你们改变育儿方法。
真的好遗憾,坏孩子乃至坏人都是家长[微博]、社会无意中教出来的。
西谚道:All workno play, makes Jack a dumnboy,翻译成“只劳不逸让人痴”不算多么确切,不过也说出了原意。看看世上痴人有几多?跳楼的、失眠的、抑郁的、入娼的、杀母的、啃老的……如果说这些是骇人听闻,更加普遍的慢性自杀那才叫惊心:三十岁就得慢性老年病,四十岁就算老年,让西方人听了不以为中国人疯了才怪。其实人到五十好年华才开始。当然青少年时期的混沌岁月也是很快乐的,这当然得是应试制度之前的事。
据调查:自认最幸福的人在西方是平均年龄七十三岁的人:睿智了,闲适了,懂自己了,不上当受骗了,房贷还清了,那才是自由潇洒的神仙时光。咱们家长是否也应当向这个目标努力,让孩子赢在终点线。
看起来,保护孩子势在必行,抗衡应试教育迫在眉梢,笔者试出招数如下:
一是把孩子的分数当拉丁文,干脆看不懂,不论多少都不在意。众所周知,用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真是相当弱智的。孩子正值发展期,就比如咱家后花园的柿子树,眼下果子又小又青,看起来一点没胃口,再等一两个月,果子变成大而艳橙,谁吃谁叫好。看果子都要用发展眼光,何况孩子。笔者一初中同学当时看了绝对不是好学生,同学瞧不起,老师不待见,上课就偷看小说,下课就跳舞唱歌,有空就用塑料绳织网兜、用棉线织袜子、用麻绳织渔网……她那双手和脑子从不闲着,她现在的成就超过了我们当时全级部所有的同学,很可能她那动手能力和广泛兴趣和大量阅读造就了她如今的全面高质量人生。所以,什么时候都不能给孩子下定论啊,哪怕分数差、家长被老师召见、家长会上挨批,都要坚定自信:俺孩子还在发展呢,将来错不了。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