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前子看父,三十岁后父看子”。很多老年人凑在一起喜欢比较自己的孩子,谈谈孩子的成就会让他们感到幸福,可是回家后老人再对自己的孩子夸奖“老谁家的那小谁”多么多么好,这样做会让自己的孩子徒增心理压力。
北京回龙观医院康复科心理治疗师肖迅说,很多老年人的攀比孩子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问题。人到老年,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聚在一起谈论儿女时,要认识到“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的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攀比往往就会生气,生气就会伤神,从而影响健康。自己在外面生气,回家再让儿女跟着生气,实在是件不值得的事情。对于老伙伴们的各种“显摆”,不妨一笑置之,转身后依然过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比家底
想证明自己还有用
案例:小顺的父母退休前一直经商,经济比较富裕。小顺刚刚工作,父母就给他买了房买了车。跟邻居们聊天时,有人问小顺的父母:“你儿子有女朋友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小顺的父母避开儿子是否有女朋友的话题不谈,而是直接说:“我给我儿子买房买车了,现在很多女孩子都找他呢,不着急,要慢慢挑。”时间长了,小顺父母的这种行为招来了邻居们的反感,觉得他们老两口“显摆”、“炫富”,很多邻居都不愿意和他们聊天了。
心理透视:本来是聊孩子的婚事,可是小顺的父母却不时显摆自己的家底,让邻居们感觉他们是在炫耀自己家里有钱。肖迅说,事实上,这一类老人的幸福感是很低的。为了获得人们的认可,有意无意地露露富,内心实际上比较空虚。
老人们通常很排斥把钱看得很重的人。在大多数老人看来,活得简单快乐才是人生的幸福。所以当一些老人拿钱财攀比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朋友。肖迅说,老年人借孩子来“炫富”在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同时,其实也在证明自己还有用。“很多老年人会想,你别看我现在好像不怎么样,但是我年轻时曾经很辉煌,所以我才能有钱给孩子买房买车。”实际上,这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秀’什么往往是担心什么,越是担心别人认为他没本事,越是想通过‘有钱’来证明自己还有用。”
比孝顺
其实是怕孩子不孝顺
案例:薇薇是个孝顺的女孩,从小就讨父母的喜欢,长大了也知道疼惜父母,隔三差五的就给父母买东西,给零花钱。薇薇的爸妈也特别得意,逢人就说女儿如何孝顺,邻里街坊、亲戚朋友没有人不知道薇薇孝顺的。薇薇的父母甚至跟不认识的人也夸自己女儿孝顺。有一次,薇薇带母亲去商场买运动鞋,试鞋的时候,母亲坐在小凳上,一边试鞋一边对售货员说:“你看我这身衣服,全是我闺女给我买的;你看我这包,是我闺女出国给我带回来的;我说不要运动鞋了吧,她非要给我买……”母亲这种逢人就夸自己的举动,有时候让薇薇觉得很尴尬:自己就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儿,母亲至于走哪儿说到哪儿、见到不认识的人也说吗?
心理透视:攀比孩子孝顺的老人往往是很细心的,因为只有细心观察儿女们平日里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才能有和其他老人攀比的内容。肖迅说,有些老年人攀比儿女孝顺,细致到“谁家的孩子昨天又买了什么东西来看父母,谁家的媳妇每天给父母打扫房间、洗衣服、下班过来做晚饭”等等,这些都是老人们攀比孩子孝顺的一种表达。形成这种习惯以后,一些老人会把注意力放在儿女甚至儿媳、女婿的日常行为上,不但忽略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会变得非常敏感,儿女稍有一点做得不顺父母的心意,就会被冠以不孝的罪名。
有些老人还会想办法暗示孩子去做一些表示孝心的事情,不断增加攀比的资本。“有的老人会不经意地说:你张叔叔下周要去欧洲游。”“你李阿姨又要去美国了……”这样过高的期望不但使自己活得累,也让孩子活得累,压力倍增,甚至使孝心变成一种形式。
肖迅认为,老年人越是攀比孩子孝顺,越说明他内心的顾虑:他怕孩子不孝顺。儿女给自己买了件衣服、买了双鞋子,都要四处夸耀,不断地放大,这样会使老人内心的焦虑减少一些。但是老年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给儿女带来的压力,老人到处炫耀,四处表扬孩子的好,儿女并不领情,反而觉得像戴上了“紧箍”,仿佛对老人稍微有点不好,就对不住老人。
如果遇到这样的父母,儿女怎么做才合适呢?肖迅建议,不要和老人对着干,“如果他通过这样的表达能够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就要让他表达出来。如果不让老人说,老人便会有‘我说两句话他都嫌烦’的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实在听不下去,就想法儿岔开话题。”
比出息
可能会伤害儿女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