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邹容小学3年级2班的教室里,一堂数学课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想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玩”得不亦乐乎。而教室前方,一名白发老人,正举着一台摄像机,记录下整个过程。 学生不想下课 这堂数学课的主题是多位数加法。数学老师陈丽娜抛出了问题,直接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去发现相关的问题。 一个小男孩举手:“有一个停车场,里面停了263辆小轿车,还有279个空位,问这个停车场一共能停多少辆车?”课后,陈丽娜坦诚,听到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担心,在此之前,他们其实只学过两位数的加法,突然升级成两个三位数相加,陈丽娜自己心里都没有底。 但是,事实很快证明,陈丽娜的担心有些多余。在陈丽娜的简单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很快学会了三位数相加,还自己想出了两种验算的办法:交换相加和减法验算,陈丽娜很惊喜:“书本上都只有交换相加这一种验算办法,他们超出了书上本章节对他们的要求。” 下课了,男生黄鹏宇觉得意犹未尽,他对这堂课很喜欢,“我觉得越上越好玩了。不想下课。” 老人叫上陈丽娜,一起到办公室做总结,“你这节课上得很不错,但是仍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 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 老人名叫吴克扬,今年72岁,从1996年起,他开始研究创造教育,并相继在一些中小学展开创造教育的原创性实验和研究。吴老说,创造教育的核心在于“中心易位”,即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办法去改造课堂,落实学生的再创造。 “简单来说,就是把教材上的知识作为开发学生潜能的载体,在‘延后看书’的原则指导下,先发动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进行研究,直到自己得出结论,再与书本对照,吸收书本的精华。” 在吴老看来,过多的“教”,剥夺了学生喜欢动脑、动手、探索的权利,也就剥夺了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且使学生逐步养成满足于接收现成答案的惰性,消磨其创造性。 吴老认为,在创新的创造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由过去的传承变成了学生的创造,而学生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关键过程,对“考”的准备就更充分。 陈丽娜说,从去年11月份,她所在的班级开始实施创造教育,她把很多知识点难度都直接丢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前去研究。而最直观的成效是,现在孩子们更愿意举手发言了。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