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下正热播的“虎妈猫爸”,主人公的家庭情况和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情况雷同,夫妻上班打拼事业,老人帮忙照顾孩子,现在基本家家都是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俨然把孩子伺候的像个小公主,那么,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真的不好么? 让我们从下面这几位妈妈的故事中,体会在隔代教育中,有老人参与的宝贵之处在哪里。 优势1:耳濡目染+耐心、细心 婆婆一生勤劳,可可也非常勤快:看到奶奶洗碗或洗衣服,就会过去帮忙;很小就开始自己吃饭;爷爷奶奶累了,她会帮着捶捶背、揉揉肩…… 婆婆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非常有心。她买了好多贴画贴在墙上,有人物的、水果蔬菜的、数字的、生肖的……每天无数次地教可可认读。婆婆还给可可买了许多书,每天在可可睡觉前陪她看上一遍,早上起来后再看一会儿,现在可可已经养成了早晚都要看一会书的习惯。 我常常感叹:要是我自己独立带孩子的话,可可不会像现在这样懂事、聪明。 可可的衣服,婆婆都是手洗,洗净后用热水烫一下,放到太阳底下晒。过季的衣服全部都要洗一遍,然后把以后还能穿的和不能穿的区分开来打包收好。就连可可那些毛茸茸的玩具、拼图甚至积木都是经常清洗。(可口可乐3333) 优势2:丰富经验+灵活 老人的一些经验并不过时,而且很有用。我经常从网上、书上去看很多科学育儿的方法,有时候这些方法特别有效,但有时候就不能照搬了。比如很多育儿资料上说要给孩子比成人少穿一件衣服,因为孩子总在活动,很容易出汗。这话理论上一点不错,但是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记得有一次我们要带孩子出去玩,那会儿正换季,丫丫的姥姥就多给孩子穿了一件衣服。我开始还不以为然,甚至想反对。出去后发现老人是对的。那时候丫丫还不太会走路,我本想让她出去后多走走,谁知那天她却说什么也不肯下地,大部分时间都坐在车里。而那天外面虽然温度不低,但风却有些凉,给她多穿一件衣服真是明智之举。(颜涩) 优势3:朴素理念+时间 楠楠刚一出生,母亲就和我们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要放养不要圈养”。母亲认为,让孩子在自然界中去认识事物比在书本中认识更有效。 因此,楠楠40天的时候,母亲就鼓励我带他外出,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他大一些后,就跟着姥姥、姥爷到处玩。虽然我们有时间也会带他去,但是平时我们一上班,更多的时间里还是由姥姥、姥爷带他去见识广袤无边的新天地。威海的所有公园和海边、荣成的成山头、西霞口野生动物园、石岛海湾、文登的昆嵛山、乳山的银滩、蓬莱的海底世界……总之,胶东半岛的山和海他几乎都去玩过。这对他开朗的性格和强健的体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楠楠妈妈) 老人带孩子有优势也有困扰 良好沟通是关键
看来,老人有着比初为父母的我们更多的经验、耐心、细致,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更长,远远超过了忙碌的我们。 所以,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和信任老人朴素但不乏优秀的教育理念,对他们做的一些欠妥的事情上不是抱怨、责怪,而是及时、有效地和他们沟通,那么,隔代教育非但没有坏处,反而能成为我们对孩子进行的主体教育外最好的补充。 那么,在隔代育儿中,怎么跟老人沟通,才能让他们听得进你的意见呢?不妨试试下面几种办法。 和老人沟通教育观的六个技巧 1.亲切地说 不论对父母还是公婆,年轻人都要心怀尊重与感恩。俗话说“老马识途”,老人的人生经验总有值得学习的,需要尊重;辛劳了一辈子,晚年还要来帮着带孩子,需要感激。 想给老人提建议,晚辈不妨先甜甜地叫声“爸”、“妈”,或者送他们一些小礼物,再轻描淡写地谈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儿和晚辈的孝顺比起来不算什么,很容易接受和改变。 2.有重点地说 朋友跟我抱怨说,女儿病了,请老妈来帮忙。早上跟老妈嘱咐得周到详细,几点吃药、几点喝果汁、几点吃午饭……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给孩子吃错了药,果汁还剩了半瓶。我告诉他,跟老人说话要有重点,否则老人会觉得繁琐、记不住,甚至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气。 叮嘱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说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药,这样老人就不会因为事杂而混乱了。 3.找“权威”说 老一辈人往往相信“权威”。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