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年底,银川老年人口23.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4%。2016年,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事实上,早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银川就伴随着整个宁夏,一同进入了老龄化时代。尽管如此,庞大的夕阳红产业仍然有待开发,无论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还是市场的无形之力,都试图开启夕阳红产业的朝阳时代。 老龄人口结构复杂 根据银川市老龄办提供的数据,在这23.6万老年人口中,包括12.7%的空巢、独居、失独老人,总数达到3万余人。此外,在这些老年人口中,享受社会保障的平台也有所不同,除了众所周知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还有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金、低保、五保户和不同程度的高龄津贴。老龄人口结构的复杂性。 目前,银川市三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45.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3.3万人;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6.3万人,参保率为95.29%。 目前,银川市离退休职工14.27万人。今年截至9月底,我市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丧葬费、抚恤金30.04亿元,养老金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2015年4月,我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实现第11次调增,人均增长近251元,退休职工养老金平均水平达到2274元,走在西北地区前列。 养老压力日渐突出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社会养老福利机构22家(含自治区级),养老床位5463张,其中,公办8家,总床位数3497张,民办民营的14家。 这不到6000张的养老床位,显然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就成为长效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社区已建设老年活动中心78个,日间照料中心15个,尽管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养老床位。但这些日间照料中心,仍然提供了基础的养老服务。 相关部门预计,整个宁夏的老龄人口将接近90万。之所以引用全区的人口数据,是因为银川拥有优势的医疗和养老资源,老龄人口随家庭进入银川的数量逐渐增多,分享着养老资源,这还不算其他周边省区的迁移人口,银川市的养老压力可想而知。 夕阳红产业的朝阳时代 在现在的市场销售人员中,已经非常牢固地掌握了这样一个理念,“除了小孩和妇女,老人的钱同样好赚。”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和潜在的老龄人口,都开始将大把的金钱投入到健康、医疗和养生保健上,这些巨大的市场仍然在不断扩大。 联合国一项调查称,老年人的人均消费比年轻人高18%,在有的国家甚至是年轻人的三倍。 2014年、2015年银川市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银川老年产业博览会,区内外110多家老年产业商家参展,效果良好。 一季度,银川市人均健康医疗消费达到430元,简单地套用23.6万老年人,这一数字接近1亿元,一年总费用近4亿元。这还不包括老年人在衣着、旅游、文化、餐饮、照料和网购等方面的特定消费,银川老龄化时代将持续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一家一本养老经最需读懂老人心 人人都有夕阳红,哪种养老方式最受银川市民欢迎?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虽然银川市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养老途径选择日渐多样,但不少市民依旧倾向于居家养老。不过,市民对居家养老还存在一定的担心,看病就医不方便、难以承受雇用护工费用,成为市民最为关注的居家养老瓶颈问题。记者就此也对我市的各种养老方式进行了了解。 方式一请保姆 ■情景一:身边多个说话的人也为子女卸下包袱 西夏区宁朔北路社区的老人冯鑫是西轴厂的老职工,在小区里一住就是20年,对院子里的老街坊很有感情,他说:“‘十一’过节,楼下老刘给我送了陕北月饼,对面单元的王姐拿了一笼热乎乎的包子。去孩子们那儿住也好,对我照顾周全,可我还是习惯在这老院子里生活,和兄弟姐妹以及老街坊近,有什么事都能照应,也自在。” 今年年初,家住兴庆区69岁的老人王琴扭了脚,行动不如过去便利,一时她开始担心自己的晚年生活,随即,儿女便凑钱为她请了一位保姆,这让她顿时豁然开朗,“我不愿意麻烦儿女过那种‘挪窝式’养老生活,更不愿去养老院,老年人也不图啥。感觉自由,能和大家正常交流,每天在家里睡个踏实觉,就满足了。”王琴告诉记者,自己什么都不缺,现在日常的家务和饮食也不用再操心,身边还多了一个说话的人,请一个保姆为自己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情景二:退休金不够给保姆开工资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