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王 娉
年前,本报特别跟踪报道的失智老人走失事件,在读者当中引起反响,许多身边有失智老人的家庭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家属照料精疲力竭,可哪里又是他们安度晚年的场所?本报记者为此专门调查采访了民政、老龄办和多个养老机构,发现在现有的养老格局当中,“失智养老”几乎无从谈起。
照料的家人都在崩溃边缘
目前,我市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46万人,而按照65岁以上发病率4.8%,85岁以上发病率超过20%的几率计算,全市患老年痴呆症的失智老人数量相当可观。去年,曾代表民建青岛市委在市两会上带来相关提案的市政协委员、青岛大学社会科学办公室主任欧斌教授曾向媒体透露他们的调查数据:青岛市有至少12万失智老人群体。而这些老人,多数是居家养老。
“有的时候,我也真是受不了了,特别想大哭一场。”家住太清路的高女士这些年一直照顾着失智的婆婆。老人93岁了,身体还挺硬朗,但智力水平却是每况愈下,导致家里的生活没有质量可言。有时,她正在上着厕所,就会突然站起来,尿湿了裤子,高女士刚给换洗干净,转眼又弄脏了;晚上,老人经常起夜,上完厕所就不记得回房间的路,站在客厅里大声哭喊着要“找妈妈”;老人还喜欢往窗外丢垃圾……高女士和丈夫曾想把老人送进养老院,但多方寻访,却找不到满意的场所,“母亲自从失智以后,常常稍有不顺就张口骂人,我们怕她在养老院里惹人嫌,受委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照顾失智老人的家属都或轻或重患有抑郁症,发病率高达50%—70%,那种无法沟通和看不到希望的感觉,让很多家属深深地绝望了。
养老机构没有“失智”专区
“目前,养老机构接收老人是按照自理、失能和半失能标准划分的,没有把失智老人单独列出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失智属于精神失能,通常被划入失能老人的范畴,而我市暂时没有严格意义上单纯收住失智老人的养老机构。
据了解,目前专门收治失智老人的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只有不到60张床位,且只接收重症患者。全市有253家养老机构,相当多数都是以生活照料为主,具备医养结合条件,特别是针对失智老人具有专业性医疗康复指导的养老机构少之又少。记者曾在采访中遇到,有的失智老人住进了养老院,还得再带着熟悉自己情况的保姆。2013年,李沧区在永清路49号建设了记忆护理日间照料中心;2014年,李沧区又在翠湖老年之家打造了“咏年楼”日间照料管理中心,主要面向社区接收失智初期老人,算是我市养老机构专门针对失智老人群体迈出的探索性步伐。
实际上,照顾失智老人往往比照顾失能老人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因为多数失智老人仅仅是精神失能,他们能自由活动,需要护理人员贴身跟从,以免走失;他们还容易有怪脾气,记者曾在新泰康医疗养老院采访时遭到一名老人莫名的一拳,工作人员苦笑着说,这位大爷几乎打遍了所有的医护人员。市老龄办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因为失智老人难护理、专业性要求高,所需的护理人员特别紧缺。
为了延缓失智老人的痴呆进程,除了要求护理人员有专业技能,还需要其所在的养老机构配备专业的康复设施,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受财力所限,无法承担失智老人的照料。而另外一些具备相当实力、设施较为齐全的养老机构往往选址市郊,且收费较高,让部分中低收入家庭望尘莫及。
养老“细化”提上日程
青岛社科院研究员、市老年学会副会长刘同昌教授在谈及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时,特别提到了一种观点:“只有把最困难老人的问题解决了,才是我们养老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刘同昌看来,失智老人就是“最困难的老人”,“以前我们对失智老人的关注度不够,认识不足,现在一关注才发现,怎么这个群体有这么多人?而且还有不断扩大和发展的趋势。而针对这个群体养老问题的制度设计、政策应对还不够细化,应该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刘同昌表示,照顾好失智老人,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个有质量、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也是将千千万万个有失智老人的家庭从崩溃边缘挽救回来的福祉。
据了解,目前我市推行的长期护理医疗保险制度,为符合条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接受长期医疗护理提供每日每床至少60元的保险费。而很多无需卧床的失智老人却享受不到这一优惠政策。“实际上,失智老人的生存期往往更长,护理劳动强度更大,负担也因此更重。”刘同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及早出台更加细化的养老政策和保险政策,给失智老人的长期护理一定的补贴和资助。在失智老人的照料上,提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形成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合力。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