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健康 生二胎 高科技
威武大妈毙题过半 老年思想其实很开放
本报记者 王杭晨
9月16日下午,本报编辑部将原本在编辑部召开的选题会放到了杭州下城区养安享潮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召开,并随机邀请了10名潮鸣街道的老年居民一起参与讨论。
自从本报推出“透明厨房”栏目以来,整个“后厨”加工“食物”的流程虽然向用户进行了开放,但是他们从未亲自参与。此次将选题会放在编辑部外召开,让他们也客串了一回记者。
特别要说的是,这次“移动编辑部”的参与者大多是女性。现场,大家对“移动编辑部”的形式非常感兴趣,讨论的激烈程度远超内部的头脑风暴。
一半以上选题被“毙”
关键词:没关系
编辑小鱼打头阵,她首先抛出了三个新潮的选题,但遗憾的是,全被大妈们否定了。
“最近,动画电影《小黄人》上映。片中,小黄人独特的语言系统是一大亮点。小黄人说的话你可能一句也不明白,但是你仔细听,还是可以听出其中有很多音节来自人类的语言。我们是否可以在乐智版上解析一下小黄人的语言?”小鱼抛出第一个选题。
大妈们一脸迷茫:小黄人到底是什么?
作为乐事版编辑,稀饭妞与大妈们探讨了一项最新研究:知识分子更容易不性福,因为他们太追求完美。大妈们普遍觉得跟自己没太大关系。“这跟文化高低没关系吧,如果双方感情不好,这个家庭肯定是不性福也不幸福。”卞月英一针见血。
关键词:没兴趣
小鱼重振旗鼓:“每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就快要举行了,里面都是一些很有意思的科学研究,类似棒棒糖舔几口可以吃完,为什么蚊子不会比雨滴打死。我们可以做一个盘点,分享给大家。”
对于此类研究,大妈们只有三个字:没兴趣。
看风头不对,小鱼立刻“画风”一转:“今年的钱江大潮比较汹涌,是否可以结合天气做个服务性的稿子?”
贴近生活的选题引起了大妈们的共鸣,讨论声此起彼伏。
“钱江潮年轻时常看,但是现在已经没有那时的激情了。”孙升芳说。
戴彩凤接话:“人太多了,像我们这种年纪已经不会去和小年轻争了。我们腿脚也不方便,不想去凑热闹。”
大妈们觉得,“电视上看看就好”。
接下来的“杭州马拉松”、“老年人学车”等选题都被大妈们列为不感兴趣的一类。
关键词:这是常识
“我刚看到个新闻说,广东省买无碘盐的点,年底会增加到600家。我身边很多人有甲状腺结节,有甲状腺结节的人是不是一点碘也不能吃,这个问题可以探讨一下。”
七爷抛出了一个健康问题,但知识储备丰富的大妈们最终以“这是常识性问题”而终结。
对投资理财颇有研究的黎狸糖抛出一个问题:亚运会花落杭州,老年朋友是否能提前捕捉投资机会?
顺着这个选题,小编们做了个现场小调查。在10位大伯大妈中,所有人都炒股,4位买了基金,3位买了保险。
“我们年纪这么大了,跟不上形势了。我们只想实实在在地过晚年生活。”楼文娣说,虽然大家都有投资和理财的意识,但还是怕风险。理财类信息,他们还是相信银行。
一轮“毙题大集合”后,沉默不语的小二发话了:“以后,你们不要说我太苛刻。每次开会,我毙掉的题顶多一半,她们一下子就毙掉三分之二了。”
关键是,记者们认为不错的选题,也大部分被大妈们否决了。这充分说明了开门办报的重要性,说明我们平时在采编过程中,对用户心理的把握还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不少选题来自读者
关键词:健康养生
“有调查显示,秋天大约四成孩子都有过敏症状。”七爷认为,过敏有话可谈。
“我这两天就在过敏,但是我没有去查。因为过敏的药容易伤肝伤肾,我很怕吃药。”卞月英说。
大家都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探讨价值,在怎么预防、怎么吃穿方面可以扩展开来。
七爷顺势报题:“我认识一个84岁的退休医生,十多年来一直为村民义诊,是否可以报道下他的事迹?”
“这个要点赞,好人好事,我们这里就是缺少这样的医生。”范美丽认为,报纸应该多报道正能量。
对于黎狸糖抛出的关于“老年痴呆”的话题,楼文娣深有体会。
“我先生就是血管性痴呆,走到哪我就带到哪。为什么老年男性比较容易得痴呆,因为他们不肯跟外界交流,不肯多说话。”楼文娣认为,现在老年痴呆的患者比较多,如何预防,现在就应该开始了。
关键词:二胎问题
肆小姐谈到了最近很火的“二胎”问题。我们在现场做了一个小调查,10位大伯大妈中,子女符合生二胎条件的有4位,但是却没有一个愿意生。
“除了他们不想生,我们也不想带。”戴彩凤说。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