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点名的方式,是微信发红包。” 他在课堂上告诉大家,
谁抢了红包,就会被视为没来,
“抢了红包的人,就证明他不知道我们的规则,直接证明他逃课了。”
A07版 7月8日13时50分,吉林财经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一群特别的“学生”坐在了课桌前,拿出笔记,面朝黑板,等待“老师”上台。一番课前铺垫过后,一名特别的“老师”在“同学们”的瞩目下走上讲台,开始讲课。
这堂课的主体很特别,因为他们互换了身份—台上以老师的身份讲课的,是一名学生;台下以学生的身份听课的,是一群老师。这是由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三新闻班同学们策划的一场期末活动—课堂“变形计”。
新文化记者也走进了他们之中,看看90后大学生们如何当着老师的面玩转课堂。
课前自拍集体照 上传微博
13时40分,老师们陆续走了进来,教室里气氛顿时High起来,事先说好的邀请,变成了“抢”。“强哥,赶紧坐我这儿!”“帆姐是我的了!”“高老师,赶紧主动往前坐,今天我们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得听话。”身边有空座的同学们都争抢着让“老师”当自己的同桌。
所有人的座位安顿好了之后,刘炳彤走上了讲台,手里举着自拍杆,将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收进了镜头。自拍图片出炉,刘炳彤上传微博,并宣布上课。所有人都看着她,准备听听她讲什么,可她却播放了一段视频,走下了讲台,“我只是助教。”
无厘头点名发红包
伴随着视频的铺垫,这堂课的主讲“教授”在视频中露面了,是男生杨宁。就在此时,杨宁推门走了进来,闪亮登场,宣布了他的课堂规则,“我的课堂上,可以随时使用手机;大家也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讲课;另外的一点要求是,为了保证老师们不要一直保持矜持,每过10分钟,如果没有老师举手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我就会把课停下来,和大家好好谈谈人生。”
“选他当‘教授’,是全班投票的结果。”刘炳彤透露,大家把票投给杨宁,主要是因为他“颜值爆表”、机智,口才也好。
果然,在课前点名环节,杨宁就展现了他的机智,“我点名的方式,是微信发红包。”但是,这个红包,却是一场“鸿门宴”,“抢了红包的人,就证明他不知道我们的规则,直接证明他逃课了。”他还特意提示:“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如果你们抢了,就视为没来。”
面对这种无厘头的点名方式,在座的老师们也变得调皮起来,现场评论杨宁,“差点就抢了,错过了发财的机会。”
聊大学生咋运用新媒体
随后,杨宁带大家切入课堂的正题,“这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新媒体传播在大学生中的运用。”他首先抛出问题:“新媒体是什么?”
第一排的一位老师马上举手答:“新媒体就是新的媒体。”
关于新媒体,杨宁为大家灌输了新解:他用大一时淘汰的手机说事,证明安装不了软件的手机会被很快淘汰;他用大学生寝室门上贴着的外卖菜单说事,介绍了取代传单的订餐App;他又说起滴滴打车、支付宝、课程格子、网课等一系列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软件……
“我给老师们讲新媒体,是班门弄斧,但大学生们是如何使用新媒体的,老师们一定不知道。”杨宁自曝大学生们是如何使用“期末论文写作2.0”,让老师找不出论文的漏洞,以此证明,大学生们与新媒体早已融合。
整堂课,杨宁都是用PPT与视频结合讲解的方式,讲述大学生与新媒体之间的事儿,“其实,我是想讲,老师们,不要恐惧,也不要抗拒,以后在教学课堂中请多多使用新媒体,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
“我给老师们讲新媒体,是班门弄斧,但大学生们是如何使用新媒体的,老师们一定不知道。”杨宁自曝大学生们是如何使用“期末论文写作2.0”,让老师找不出论文的漏洞,以此证明,大学生们与新媒体早已融合。
有啥感想?
学生
一堂课备两周 谁都不容易
45分钟后,这场“变形计”结束了。策划小组负责人李卿源同学说,这次活动是源于这学期媒体策划课的灵感,“开学之后,我们就琢磨,在期末办一场相关的策划活动。”全班的头脑风暴过后,互换课堂的idea获得了全票通过,“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交上一份特别的作业。”
“教授”杨宁感触深刻,“我妈妈是一名中学老师,特别辛苦,她曾经吐槽,让我以后千万别当老师,我当时就反驳她,以后我要当大学老师,不用上早晚自习,每周还可以只上几节课,轻松加愉快。”但这堂课却让杨宁深感自己曾经的想法很天真,“为了上这堂课,我们成立了一个10人的课题组,备了两周课,我成天成宿地斟字酌句、总结观点,最后才把所有的准备,在45分钟之内诠释出来。”他感叹,“谁都不容易啊!”
老师
60后感慨:要向他们学习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