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位于唐山的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的考场里,一位63岁的老人正在埋头答着期末考试题——她是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仝正国,在全国所有的高校里,恐怕是年龄最大的在校生了。
“我就是爱学习。”为了能上大学,她经历了五年高中,三度高考,两次考中,一次退学,她甚至为此患上了高血压……
那年读高中的机会都没有
年少时“整天琢磨上清华还是北大”
在天津塘沽上小学时,仝正国在同龄人中是很聪明的那种。通常在上课之前,她都已经把要学的新知识学会了。老师在上面讲课,仝正国在下面无所事事,就开始琢磨怎么打发时间。她有时候看小说,有时候织毛衣。
看到仝正国每次提问都能答对,对于她明目张胆的课堂小动作,老师们也都睁只眼闭只眼。
上初中后,因为成绩优异,仝正国还获得特批,可以不上晚自习。下午一放学,仝正国就和同学们去打乒乓球,因为“实在没什么可学的了”。那个时候,“整天琢磨的问题就是将来上清华还是上北大”。没想到等仝正国初中刚毕业后,才发现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她连高中都上不了。

■向同学请教电脑知识
当年出身原因 高中录取通知书没有她的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受打击。”仝正国说,她还记得那是7月里的一天,天气特别好,她去学校领通知书,妈妈在家里做着捞面条儿等她回来犒劳她。
老师在班里发录取通知书,发到仝正国跟前时,老师轻声说了句“没有你的”,目光很快避了过去。在后来的追问下,仝正国才知道自己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没有被录取。
“那天回到家,我说没被录取,全家人都不相信,我妈还以为我编瞎话呢!”仝正国说。
那一年,她16岁。
在家待了几个月后,仝正国接受工作分配,去一家电子仪器厂当了一名工人。在工作岗位上,仝正国很快被提到技术科,当上了助理工程师。日子如流水,仝正国按部就班地工作、结婚、生子。
1977年恢复高考时,仝正国的岁数卡在报考年龄的最后一年,当时她想参加高考,可儿子那时只有3岁,丈夫慈兆存是位海员,经常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她不得不放弃那次机会。
日子一晃到了1983年,那年恢复高自考,仝正国马上报了名,后来拿到了5个单科结业证。1985年又恢复了成人高考,仝正国也顺利地考上了。1989年成人大专毕业后,仝正国已经40多岁,在当时也感到“没什么可学的了”,业余时间,仝正国就开始跟着周围的人打麻将。
这样的日子虽然悠闲,可对仝正国来说,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

■在学校食堂
55岁, 开始上高一
不顾儿子反对 自己联系学校
直到2003年,退休后的仝正国从报纸上看到南京医学院录取了一个名叫王侠的老人,才知道从2001年开始,高考就不限制年龄了。“上个正规的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仝正国说,她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宛如封存已久的火种被重新点燃了。
要想上大学,必须先上高中。
仝正国的丈夫常年出海,儿子结婚后也搬出去单独过了。当时,仝正国的小孙女已经三岁,当她提出要重返校园读书时,儿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考大学很吃力的,我们也担心你身体受不了。现在考上大学,四年至少得花10万,你和爸爸本来可以拿这些钱过更好的日子,真弄不明白你是怎么想的?”到了最后,儿子甚至用“神经病”这样的字眼来形容。
仝正国则认为,只要政策赋予自己接受教育的权利,就应该好好享受,这和年龄无关。她开始忙着联系学校。
读高中 反倒成了学生榜样
联系高中并不顺利,很多学校一看仝正国岁数这么大了,都不敢要,最后仝正国想到了她的母校,天津市塘沽一中。
学校领导最终被仝正国打动,同意招收这名大龄学生。仝正国入学的第一天,学校炸开了锅。
不到一天的工夫,很多学生家长也都知道学校来了位“奶奶级”的学生。大家议论纷纷,都担心这位老太太是闲着没事儿来学校打发时间的,怕对孩子们造成影响。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