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环境真是没话说,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安置小区”“天然气、暖气、社区直饮水站、绿化,完全和我们以前的村子不一样嘛”“现在我家小儿子在社区幼儿园,一个月才480元,大女儿现在放学后就去社区开办的4点半课堂”……走进长乐西苑,这一幕幕安谧祥和的画面,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呈现在社区的各个角落。 全局操盘保障回迁顺民心 为全力推进区域高水平城市化、加速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的大格局,未央区汉城街道紧抓铁路北客站、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机场高速、汉城湖水利风景区、朱宏路街景提升等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汇聚地区的机遇,先后对辖区42个村中的21个进行城改拆迁,累计拆除面积近400.3万平方米,动迁群众16093人。目前未央区汉城街道19个村已完成回迁安置,14045名城改村民平稳乔迁新居,占动迁群众总数近9成。 汉城街道以“回迁是最重的民生”为重心,全面协调安置各方关系、全程督查工程进度质量、科学设置分配流程等举措,全力保障辖区城改村民顺利、舒心回迁。“自2008年至今,北客站项目的8个村已经全部回迁,在经开区范围内的11个村已经全部回迁,剩余的一个全家村整体楼盘也已经封顶,正在搞内部装修,预计在明年完成回迁。遗址区范围内的罗家寨村安置工作也已经在今年展开”汉城街办城改办干部李康民告诉记者。 安居乐业完善配套具规模 走进汉城街道“长乐西苑”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高楼,2.75的低容积率和42%的高绿化率,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回迁的安置房。“我以前是西三村的,在村里住了30多年。我们西三村是2008年拆迁的,2011年住回来的,回来一看就是不一样,家里的房子从土房变成了高楼,环境什么的都好,心里特别高兴。”家住长乐西苑的李军利和记者说,“以前在农村,白天要种菜,晚上回来要收拾车,操心着第二天去卖菜,也没业余时间干点自己喜欢的事。现在环境好了,我没事了就和大伙一起去广场跳舞唱歌,锻炼身体,热闹得很。” 昔日的农村不仅有着城中村脏乱差的通病,连建个篮球场都难,更没有什么相关的配套设施。如今的长乐西苑社区,不仅有配套的 小学、幼儿园,还建有103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880平方米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为了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我们社区居委会办公区设有多媒体活动教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大厅、文体活动场馆、卫生服务中心。另外,在小区内部建有小吃一条街、超市、购物广场等,最大限度满足了小区居民的物质文化娱乐需求。”社区主任邵旭说。 一区一品牌党建落实促搭建 “汉城街道从群众利益出发,不仅在安置房质量及配套设施等硬件方面,做到了让群众安居乐业。在软件建设方面,社区服务跟踪配套,包括社区党建、社区日常的“四点半”课堂、老年科普大学全面建设。”青东社区书记席彬林表示,“青东社区的‘四点半’课堂开办近三年以来,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课堂由社区与长安大学志愿者联合开办,为社区四点半以后放学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环境。而于去年4月开班的科普大学,则主要为社区老年人讲授健康养生、生活常识、安全知识等。” 社区服务落实好,贴近群众搞党建。今年以来,汉城街道围绕“党建工作落实年”主题,着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汉城街道坚持一手抓作风转变,搭建“五员一体”“五百”等为民服务活动平台;一手抓为民服务,以活动室、日间照料站等设施建设为基础的各社区服务、环境、文化功能不断完善,打造一个社区一个品牌,如将长乐西苑社区创建为五星级和谐社区,青东社区则突出智能社区概念,贾村社区主推汉文化社区,通过提升社区群众素质来改变整个地区的形象,目前“社区一品牌一特色”新型社区创建已初具规模。此外,汉城街道陆续开展“四点半课堂”、为民服务代理制、便民服务限时办结制、党员进社区等活动同时,成立了汉城爱心帮扶联合会,健全救助体系,对残疾人、老人等群体进行关怀,并开展群众宣讲、道德讲堂、“市民大舞台”、“社区嘉年华”等文化活动,努力提升辖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