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明县竖新镇老年学校的数码钢琴课。
昨天,上海市第四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举行。会议不仅展现了上海“十二五”期间老年教育发展的丰硕成果,也勾勒了未来几年本市老年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作为一个倡导终身学习的城市,上海老人学习热情积极高涨。一项数据显示,近年来本市参与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已达到73.4万余人。
“十二五”以来,上海加大力度改善老年教育机构环境和硬件条件,建立了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本市多部门创新探索,协调统筹,整合资源,为老年市民开拓更多学习场所和资源,让更多“银发族”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新格局 多方协同提升老年教育品质内涵
2010年,73岁的老人韦俊娟在上海老年大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短短4年,她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答卷:不仅先后考出二胡八级、古筝四级,电子琴、葫芦丝也取得优秀的成绩。韦俊娟说:“拿到等级证书时我很激动,是老年大学给我的老年生活带来快乐,这些才艺将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像韦俊娟这样不服老的高龄老人还有很多,活跃在本市区县及街镇各所老年学校。
近年来,本市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的统合作用,强化了由市教委牵头,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民政局、文广局、体育局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全市老年教育工作。在区县、街道和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市、区(县)、街(镇)三级财政对老年教育投入大幅度提升,2014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总计达到2.3亿,比2011年增加了157%,有力推动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看来,形成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同时方便学习、开放灵活的老年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2012年,作为市政府年度实事项目,上海老年大学“东南西北”分校建设工程完工。浦东、徐汇、普陀、宝山等四所区县老年大学提升功能成为市级分校,教育体量实现了4个翻一番。2013年底,黄浦区老年大学正式列入市老年大学黄浦分校,至此,五所市级分校的建设,促进了优质老年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2013年起,市财政又为各区县老年大学配置了每所300万元的专项扶持经费,进一步提高了老年教育发展均衡化水平。
“十二五”以来,本市进一步完善了市、区(县)、街镇、居村委四级老年教育网络,形成了老年学校教育、老年远程教育、老年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式互补的开放性格局。本市已有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上海老龄大学、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4所市级老年大学,统筹协调指导60多个分校和系统校的教学活动,学员总数达85425人,承担市级、国家级课题67个,成为上海老年教育内涵发展的风向标,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此外,还有21所区县老年大学,222所街道(乡镇)老年学校,5139个居村委学习点,167个养老机构学习点,全市性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基本形成。
在办学机制上,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机制。同时发挥行业优势,推动行业分校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机会,如:上海电力公司、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机构建立了7所行业老年教育分校。
“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如要进一步提高,除了政府层面的投入外,非常有必要引入一部分社会力量。”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庄俭表示,鼓励并支持多元社会力量来参与老年教育,引进非营利性机构或团体,探索以公益项目形式推进老年教育发展,不失为一条新路。今年,中国银行与市教委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创设了“常青树”老年教育品牌项目,这一合作在资助老年教育成果展示、向老年人普及金融常识及防诈骗课程起到良好成效。
新风貌 “实事工程”让老年学校旧貌换新颜
徐汇区华泾镇老年学校地处华泾社区一栋雅致的三层小楼,每天吸引着社区内外的老年人前来学习。在一楼,用学员书法、摄影等作品装饰一新的墙面,构成别具特色的老年教育“走廊文化”。说起现代化,华泾镇老年学校校长郭纬很自豪:“学校就是一栋‘云大楼’,大楼有wifi全覆盖。”校方根据自身特色课程,打造了9个专用功能教室,涵盖数码钢琴教室、养生教室、科普教室、戏曲教室等。去年9月,华泾镇老年学校完成了全新改造,硬件条件大大提升。作为功能教室之一,学校的“云教室”不再使用传统的幕布式投影仪,更新换代为“智能交互一体机”。学校顶层还有一个空中阁楼,特意划分为园艺、舞蹈、休闲等不同区域,老年学员可在小菜园里种菜,在舞蹈区域打拳、跳舞,或在休闲区域谈心。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