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儿童节、万圣节、圣诞节……家长与孩子一起过节,本是一件其乐融融的事情,然而西方万圣节刚刚过去,却有很多家长朋友向记者抱怨,学校因节日举办的各式活动过了头,不但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意识,搞到最后还成了孩子过节,家长过“劫”。
一场简单的万圣节派对却内藏残酷竞争机制
刚刚过去的万圣节,对于家住北京石景山区的邹女士而言,简直不堪回首。
一听说儿子所在的幼儿园要办万圣节派对,刚开始还觉得挺有创意,认为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见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但是当她听到儿子为自己“布置”的任务时,她却有点儿傻眼。
幼儿园要求所有的小朋友必须与家长一起制作一盏南瓜灯,在万圣节当天参加评比,优胜者会得到礼品。本来平时就有些好强的儿子,一听说要比赛,劲头更足了。为了不扫孩子的兴,虽然月末公司有很多工作要做,邹女士还是利用晚上孩子睡着后的时间赶做南瓜灯。
“说的是和孩子一起完成手工,可是孩子才刚上小班,怕是只有捣乱的份儿,再加上抠南瓜灯要用手工刀,更是不敢让他参与。”就这样,邹女士熬了两个晚上,前后买了5个小南瓜,还从网上买了一个小号的小夜灯放在南瓜里,这才完成了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因为万圣节当天是周末,所以学校的万圣节派对定为周五举办,邹女士还特意向公司请了半天假前来参加。参加派对当然要有个样子,老师还让家长把孩子打扮一番。想省钱的家长就在家用废角料给孩子做个斗篷、帽子、面具之类的,没时间动手的家长只有在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为孩子买些装备,衣服、帽子、手杖之类的,加在一起一两百元就能搞定,也算是交了差。作为上班族的邹女士,只能选择后者。

(图片来自网络)
派对进行得还算高兴,可是最后却有一个“最佳南瓜灯设计”和“最佳万圣节造型”的评比环节,两项比赛都没有得到上台领奖机会的儿子有些沮丧。
“本来一个外国的节日,让孩子多了解一些文化,开心地玩玩游戏就行了,可是学校让一个3岁多的孩子就经历这种优胜劣汰式的竞争,有些残忍。”邹女士直言,家长花些时间、花些钱给孩子置装、准备礼物,请假参加活动,自己都还可以接受,毕竟对亲子关系有益处。然而,自己对孩子学校这种比赛制的安排有很多不满,不仅背离了过一个西方节日的目的,而且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和性情。
家长扮圣诞老人,天将大任,还是天降灾难?
说起给孩子过洋节,在北京一家外企上班的冉先生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去年圣诞节,他就到孩子的幼儿园扮了一次圣诞老人。
冉先生说,一天孩子的班主任突然在家长微信群中表示,他被选为今年孩子们的圣诞老人,说是孩子们课堂上抽签选出的,希望他自己做一下必要的准备,当天来学校为孩子们派发圣诞礼物。
微信群里,很多家长开始起哄,有的对冉先生表示羡慕,有的说孩子很期待冉叔叔的礼物。冉先生虽然觉得心里不舒服,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老师。晚上回家,儿子对自己爸爸当选为圣诞老人非常自豪,还说有些小朋友因为没有抽到签,还哭闹了很久。

(图片来自网络)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