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民俗之乡――锡山区鹅湖镇举办了一期包粽子学习班,争先恐后赶来的老人把课堂坐得满满当当,认认真真当起了学生。昨从锡山区获悉,该区老年学校、成人学校开设的舞龙、书画、戏曲、剪纸和种养业等乡土特色课程,很受老年农民欢迎。目前,全区有2.2万多老年农民相继从家门重新走进校门。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富裕起来的老年农民对精神生活的美好憧憬。自前年开始,锡山区启动实施老年康乐工程,依托区老年大学、成人教育学校等载体,整合多方资源,在各镇(街道)和82个村(社区)相继建立教学点(班),把老年学校办到农民家门口。“现在的老年农民生活条件好了,学习各种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许多教学点(班)一经挂牌,就成为最受当地老年农民欢迎的“开心课堂”。
“比起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消磨时间,这种在家门口集体学习的形式就有趣得多了。”东亭街道北街社区的老年农民在课堂上学习拉二胡,当地的教学点不天天开课,不少心急的老人就自发相聚一起,交流学习。两位原本就会演奏的老年农民担任“业余老师”,为大家辅导。现在,社区里已有20多位老年农民,会娴熟地演奏多首二胡名曲。
为使学习内容更加符合老年农民的兴趣和“口味”,锡山区注重根据老年农民的要求,为他们精心设置相关课程。除了养生保健、家政知识等普遍喜爱的一般科目外,还创造性地开出了不少颇具特色的地方乡土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农民参加。锡剧之乡羊尖镇农民最爱观看锡剧演出,许多老年农民也有“表演瘾”。因此,该镇村村开设锡剧学习班,而且几乎班班爆满。“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过去没有时间学,没想到,人到晚年倒有了这个学习机会,所以一定要好好学!”当地老年农民吐露自己的心声。
编后: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锡山区实施的老年康乐工程,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化农村建设中的美好场景之一。在城乡统筹发展的今天,农村的发展成就不再以“村村办厂、处处冒烟”为符号,而开始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孩子的幸福是国家未来强大的基石,那么老人的幸福则是现实社会和谐的写照。我市富裕起来的农村老人已不单单满足于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更需要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因而这项工程受到老人们热捧,也在情理之中。(东流)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