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德阳消息(何景明 记者 古蓉媛)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近年来,旌阳区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为农村教育发展提档加速, 稳步推进“教师区管校用”、 “课程改革”和 “教育集群发展”等系列改革举措,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旌阳样本”。 近日,四川在线记者走进了该区各乡镇学校,寻找那些为旌阳区农村教育注入活力、默默奉献的美丽面孔。

孝泉中学杨联成正在给学生上课
区管教师的乡镇生活
2014 年 9 月,岷江东路逸夫学校语文教师赵刚交流到旌阳区柏隆一小。刚到学校,接手一退休老师所带班级——六年级。六年级的学生面临升学,落在赵刚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的学习条件是不能比较的。“很多孩子放学后回家还要做饭。”冬天到了,赵刚注意到,不少学生的手上长满了冻疮,有时候写字都会流血,看到孩子们的手,他不忍心给这些孩子布置书面作业,绞尽脑汁在课堂上下功夫,第一个学期,他所带班级成绩有所下降。但他并不担心,第二学期春暖花开, 他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少量的作业,第二个学期,他所带班级教学成绩夺得年级第一。
“今年我就在赵老师班上了。听上一届的哥哥姐姐说,赵老师教得特别好,我很开心赵老师来教我们。”一说起赵老师刚上六年级的赖子怡就乐开了花。
9 月 1 日一大早,34 岁的青年数学教师曹蜀燕开车来到旌阳区孝泉民族小学,在与报到学生的交流中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曹蜀燕是去年旌阳区“教师区管校用”改革后从东街小学轮岗交流到孝泉民族小学来的。这一年,她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变,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在新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奉献。“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家里的老年人没有办法辅助学习,这个时候,课堂上教的东西就很重要了。”为了让这些孩子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曹蜀燕结合农村教育实际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发挥到极致,力争堂堂课都精彩。两个学期,她所带班级成绩均为年级第一。“今年,我再次申请了留在农村,我将用心教导学生,用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孩子们享受更公平更好的教育。”
当记者问起赵刚如何看待旌阳区推行的教师区管校用”改革时,赵刚告诉记者,“教师区管校用”是旌阳区解决部分农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配套、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改革举措。学校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逐步实现城乡教师无障碍流动。
留下只为一个理由
在今年 7 月的岷江东路逸夫学校的教师选调考试中,德新镇初中的英语教师钟芬考取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意味着,34岁的她可以回城教书了。
“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刻,要是因为我的离开,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怎么办?”这个是选调考试初期钟芬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在考上以后,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回城,意味着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家庭,也是当初参加选调考试的主要原因;留下,自己的孩子怎么办?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在综合考虑下,钟芬做出了留下的决定。“我的孩子还小,但这些孩子们已经进入学习的关键阶段,我希望用我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得更好,帮助他们进入更好的学校。”最终,对学生的不舍之情最终战胜了自己的一点 “ 私心”。
1998 年以前,杨联成是孝泉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1998 年,旌阳区多个学校开设了微机课,缺大量信息技术老师和管理员,杨联成“被迫”转行成为微机老师。由于专业水平高,曾有城里的学校向他发出邀请,但他不为所动。
近年来, 旌阳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三通两平台”建设。杨联成自然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由于孝泉中学很多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还不熟悉,杨联成承担了让学校所有老师掌握此教学方法的任务。现在,他又在认真研究远程同步互动的“云朵学堂”技术,希望尽快实现孝泉中学与城市优质学校课堂的对接,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课程改革。
坚守乡村的教师夫妻
张应旭、刘英夫妻在农村学校扎根已经20多年了。张应旭在黄许镇中、而妻子刘英在黄许小学。多年来,有多次到城里学校教书的机会摆在夫妻俩面前,夫妻二人通过商量,最终放弃,决定继续扎根基层,继续为农村孩子、农村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知道农村孩子的不容易。而要农村孩子成才,农村教育的质量必须得到提高。 ”
义乌灵鸥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提供家政、月子护理、育婴师、保姆、专业陪护、服侍老人、医院护理、钟点工、家庭公司保洁、搬家等服务。 |